地理学科在世界观养成中的作用之浅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7
/ 2

地理学科在世界观养成中的作用之浅见

蒋玮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225003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取向。高中学生看问题的角度、结论不同,但是方向应该是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这种能量的积累从哪里来?不是一日之功。它应该贯穿于整个的的学习生涯。也不是某一学科的任务,应该是各学科的合力所产生的结果,而地理学科在世界观养成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科地位不明确,教师的教学没有全局高度

一些教师认为,掌握地理学知识、技能是地理学习的最高要求。但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是应该牢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的。所以,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忽视世界观的培养,只重视单一学科认知是非常片面的,丧失了培养学生良好世界观的教育契机。地理学科也应该起到养成、践行和发展良好世界观的自身独特作用。

2.学习内容狭窄,缺少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我们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地理学的视角是地理思维指导下的视角。对于学生而言,这仍显空泛。课本的实例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一些问题的范式。但是,世界是不断发展的,现实是丰富多彩的。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动可感的,所以,地理学科应该与当下的现实结合,带领学生认识真实的客观世界,在复杂中探寻规律,在现象中认识本质,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3. 割裂知识联系,知识迁移困难

我们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以知识为载体。而教材和课标要求对于知识采用了模块化的安排,但是,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这一安排。因为,教师常常以重点、难点的达成、能力的培养为手段,一堂课无法大跨度联系,体现不出知识、能力、技能、素养之间的整体性,导致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感到复杂和无力。

4.忽略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的差异性

我们还忽视了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他的思维具有个性特征。每个人对于情境的感受不一样,我们只注重对情境的普遍认知、分析,却没有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素养形成中世界观的现有水平的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应通过学习过程最终学会自己分析客观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地理学科具有培养学生世界观的巨大作用和优势。

1.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地理现象

世界上的现象复杂万千,为什么美国撤兵中东?为什么要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要进行核军控?这些问题看似地缘政治,然而,地理学习者若能从地理角度分析认知,将看得更全面也更深刻。要知道,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是一门横断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可以同时考虑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人类圈五大要素,人类是特殊的生物,当今世界,人类的科技在发展,人口在增多,环境在变迁,人类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理论如人文地理学经典理论的出现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能力跃迁时产生的,如地理大发现与航海技术的提高、城市大发展与城市化、都市圈理论的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制定、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熟。如今,人类与环境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中,这种作用力有什么特点、发展趋势会如何?这些全新的问题,将为当今的我们——地理学习者提提供探究的方向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2.帮助我们找到客观世界的规律

世界如此广大,世界如此复杂,却又如此简单。可寥寥数笔勾勒,可几句话抓其要害,也可天方夜谭,成为一生的研究课题。地理学在研究宏观问题时的优点是收放自如,纲举目张。我们可以从现象入手,利用假设法、比较法、多要素综合归纳法、多要素综合演绎法来认识现象的形成机理,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从中发现微小的关键性要素,可以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建模分析、拓补分析,从而让世界变得数字化、有迹可循。

3.是探究世界,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工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神创造的。这看起来很好理解,但认识到这一点,人类走过了漫长的过程,那黑暗的中世纪,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如何减少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代价,少走弯路,是地理学将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将它们模型化、综合打包,从而方便地进行分析和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大胆假设,严谨求证,利用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方法,结合地理学的综合思维,去分析问题。进行思维实验,因为数字能揭示的,都应该是我们思维能涉及的假设的一种,如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初学者可以不从数据入手揭示机理,而是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切入,假设洋流的改变的现象是由于大气运动的改变引起,再假设不同纬度海洋热收支改变对大气环流有影响,最后与实际对照,用实际情形验证或修正假设,如此循环。然后,开始模拟实验,进一步验证或修正假设。最后借助遥感、统计数据、GIS等技术进行实证研究,进行数据收集,验证或修正假设。

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观占领先进地位,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客观性、创造性、发展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地理教师更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成为学生世界观养成中的一份重要力量。

  1. 领略山河大美,增强“四个自信”。

祖国山河,美在无言。历经风雨,依然挺立。这份美,靠的是亿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守护。自然之美彰显着人文之美,闪烁着区域之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人们勤劳善良。今天所有的一切,有着血与泪的教训,有着春风浩荡的自豪,有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这一切,是最好的礼赞,赞美我们的中国人,赞美伟大的中华民族,赞美开拓、奋进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考出好成绩的同时,也深深地被华夏大地的欣欣向荣所感染。新时代的旋律正在敲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读书,为中国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读书。于是,学习有了动力,教学有了实例。

  1. 以史为鉴,以人为本。

地理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今天,我们有幸成为历史继往开来的见证者和接班人,感到无比光荣的责任在肩。《地理学思想史》纵观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串起地理学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我们深深感到,地理不仅要站在洪堡、李特尔等大家的肩膀上看问题,更要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上看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来自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发展认识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发展、客观、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地看问题。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多极化的发展、种族主义为什么没有出路、文化最终必然走向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就有了清晰的答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制造业、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可能也不会屈服于某些势力。我们没有人云亦云,我们从实际出发,历史和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真理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当学习不再人云亦云,我们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就不那么宏大而变得与我们紧密相连了。

  1. 以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研究事物,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在课堂上,有一些问题,堪称难题,是地理老师常常徘徊在讲不明白与不讲又失去了知识完整性中的问题。比如,地转偏向力是什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路径为什么是过两点大圆的劣弧等等。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信息查询方式获得对知识更深的认识,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最不好的方式就是,这是地理学家研究出来的,或者把一些仍存在研究空间的假说当成结论,追求知识的完美呈现。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完全有权利接触未知世界,并为之探索而不懈奋斗。如果教师可以,应该运用自己的学科综合能力,展现自己在疑难问题上的探索过程和进展,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科学来源于真实的世界观,做一个勇敢的、真诚的、认真探求真理的人。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地理学兼有文科和理科的特点,地理现象的认知和地理原理的探究一方面需要博大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需要严谨求实的理性思维。地理学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综合作用体现明显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以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研究事物,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1. 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地理学科有一些独特之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例如,我们讲到的scale,即尺度。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从天到地,从地到天,天上地下多么壮观,人人学会动手动脑,共同建造幸福乐园。可见,地理学涉及到四大圈层,包含自然与社会、经济。又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比例尺来研究地理事物。这是我们特有的优势,可微观,可中观,可宏观。我们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独特的优势带来的好处。多要素综合,不仅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需要,更是符合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彰显特有规律,我们通过地理要素的回归、聚类、模拟等定量统计、分析能够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势,大坝建设的可行性不再令人困惑,地震与城市建设不再令人苦恼,节能减排有了路线,西部干旱有了调水的可能,等等,这一切都与地理学的时间维度分析和多角度分析分不开。此外,环境承载力说明了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人类资源利用、保护与开发的限度。我们对宇宙和海洋的探索不断拓展着深度和广度。我们在微观尺度可以去研究太阳入射的角度,从而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高效利用等等。

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教学共进,愿我们都能在地理的海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崭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