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2

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视角


路聪歌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图书馆 313 201415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表征,承载、表达着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道德规范。二语(或外语)习得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认为,学习新的语言会带来包含文化认同在内的自我认同的变化,其中一种结果是消减性认同,指学习者的母语语言文化认同被目的语语言文化认同所取代。国内有关外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的消减性文化认同变化较为明显。由于高校英语课程的文化内容涉及大量的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可能存在着被英语语言文化认同动摇的风险。因此,高校英语课程要重视这种作为学习附带性结果的文化认同变化,同时弘扬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主流文化价值的引领。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视角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引言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高校学生文化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各国之间的贸易互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校阶段的大学生尚处在对于社会的探索阶段,还没有真正的接触社会,这一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上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够,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高尚品格教育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背景,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美丽与丑陋、利益与正义、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本质是精神文明范畴,综合来说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高度凝练的结果,传统意义上讲精神文明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习俗、习惯、行为等文化现象;第二层次是社会道德、法律、政治和其他观念;第三层次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二、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特质,外化为所学知识和经验的升华,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化到外化的塑造。然而,就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困境而言,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其立论大多从外部因素和内在认知两个方面阐述。譬如,有学者认为,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以其自身数据全面性、可靠性、时效性弥补着传统领域发展的缺陷,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基于网络技术会根据大学生搜集信息的复杂、多变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地收集个体的实行行为信息,致使数据来源极其广泛,结构也更加复杂多样,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不良信息的认识和判断力较为薄弱,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产生阻力。再如,有学者从个人情感认同因素视角看,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较情绪化,惯性思维亦存在强烈的逆反性,常常会根据个人喜好或贫瘠的生活经验来评判事情对错或社会现象,其价值取向多呈现自主性、开放性、多重性、冲突性等特征,缺乏理性客观的思考和判断。总而言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大多仅局限于个人层面或者字面意思,未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思想行为,对国家及社会层面的含义理解并不深刻,认同感和密切度也就不高。

三、建议

(一)深挖英语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找准英语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并进行有效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导入《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2》Unit 4 的Money这个单元的“Reading A”之前,教师可以问学生:Can money bring happiness?接着,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无缝对接。

(二)文化认知的提升

在学生问题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两种文化进行拓展与深化,结合选取的学习材料情景和下一步的教学需要,提纲挈领地介绍两种文化的要旨。比如,对于案例和情景的文化认同教学,教师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拓展可重点提及如下内容:集体主义文化视个体为社会的一分子,主张群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道德价值高于一切。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相间的关心和帮助。个人主义文化则重点提及:个人主义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主张个人价值至上、人生价值高于道德价值,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行为可以不受权威、历史文化传统的约束,个人也不需要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由于对群体价值、道德价值的忽视,个人主义文化使人们无视他人、社会的利益,造成对纪律和道德规范的无视。

(三)立足学生实际,加强管理引导

高校要立足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客观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整体特征,注重课堂上学生的听课偏好,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生活中,教师要关心学生,重视学生关注的重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念与意志;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教师要用心、用情,注重言传身教,做到宽严相济,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育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勇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通过调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兴趣、改善学校思政教育里面等手段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融合路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发挥地方型应用高校能够立足地方、辐射周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丽萍,史亚菊.高校英语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的视角[J].大学,2019(28):114-117.

[2]章超.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与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7(02):75-78.

[3]石捷.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英语广场,2019(13):73-76.

[4]林绿.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4(08):100-102.

[5]洪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边疆高校思政课建设[J].文山学院学报,2019,34(02):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