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原因分析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3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原因分析及思考

李秋玲 王笑 刘鑫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严重,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运用问卷调查法对S省三个教育水平有差异的A地区、B地区和C地区共335名公立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总结出教师惩戒权流失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如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相结合、落实相关制度措施、提高教师素养、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等,借此呼唤教师惩戒权的回归。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惩戒权;惩戒权流失

【中图分类号】G473.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社会各界对教师惩戒权的流失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教师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的不合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避免其再次发生,意促进其合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力。[1]教师惩戒权流失是指教师在使用教师惩戒权力时出现的弱化现象。当今社会教师因为社会、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过度保护,要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在惩戒权的使用上越来越谨慎,而且表现出了不敢管、不能管,甚至不想管的心理,教师惩戒权出现了流失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正呈现日益突出的趋势。教师惩戒权流失必然会造成教育上的欠缺,一方面,教师惩戒权流失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倾向于宽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较多不良习惯而教师却不能帮助他们改正,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社会和家长的溺爱下,在学校中会无视教师的权威,不听从、不服从教师的管教,造成教师在教学上缺少威信,在工作岗位上缺少信心,进而可能会造成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都会降低,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会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得不到保障,最终导致教育目标难以达成等。综上分析,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且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进一步分析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赏识教育的流行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鼓励、表扬、激发兴趣、体验快乐等正面教育手段为主的“赏识教育”得到广泛的宣传,已经深入广大教师的心中,成为教育的潮流,由于宣传引导不到位,使一些教师过于崇拜赏识教育、轻视惩戒教育,许多教师认为:对于未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教师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去开导、去引导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恐吓、叫家长、体罚等。因此,与赏识教育相对应的惩戒教育成为一部分教师的禁忌,这就导致了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流失。

2.社会舆论的压力

舆论的力量不在于它拥有某种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对舆论客体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与各种权力组织的监督不同,舆论是公开的、自然形成的公众集合意见,它对客体进行的察看、督促,虽然不具备强制力,但可能对客体造成必须按法律或社会道德行事的精神压力。各种新闻媒体对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报道,激化了家长与学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这些报道在揭发体罚、变相体罚的不正之风的同时,也进一步扼杀了教师合理正当惩戒学生的权利。教师迫于社会舆论导向和来自于家长、学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多重压力,对有过错的学生愈加不敢管、不敢惩戒。

社会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身处于其中的个体。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其中,赏识教育的流行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成为影响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主要因素。

(二)部分学生的不配合

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学生已经从从前的管理弱势地位中解脱出来,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并且,由于这些年过于强调学生的权益,导致学生对自我权利保护的理解存在误区。有研究表明,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惩戒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是侵犯人身、侮辱人格的教育方式,在此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在惩戒过程中学生“滥维权”现象普遍存在[2]。那么,一旦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合理惩戒表现出十分强烈的抵触、反抗等态度和行为,教师就会受制于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处处束手束脚,不会管又不敢管。

(三)部分教师的不作为

教师教育惩戒权是教师的合法权利,教师应当自觉去维护,去合理运用自己的法律权利。由于教育大环境中“赏识教育”的盛行,又由于学生逐渐脱离教育弱势群体的现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时,难免会产生消极应对的心理,比如直接找家长解决问题等,而不是第一时间以教育管理者的身份实施惩戒权。这种行为选择其实源于教育惩戒的复杂性伴生风险。由于利益相关主体、惩戒情境、惩戒后果的复杂性,当教师发现惩戒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时,就会对惩戒持消极态度;当教师发现惩戒行为会给自身带来潜在威胁时,就会放弃惩戒行为,由此陷入“惩戒—受挫—不敢惩”的恶性循环。

[3]

(四)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缺乏惩戒相关的制度和措施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和教师进行领导和管理,学校作为事业法人,可以自主管理内部事务。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惩戒的态度。当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的制度措施支持惩戒,反而更加支持“对学生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时,亦即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环节中缺乏教育惩戒的相关支持制度规范和措施,并且主张赏识教育和鼓励教育之时,教师惩戒权利的流失就在所难免了。

(五)部分家长的过度干扰

有学者认为,教师感知的家长支持度越高,教师教育惩戒能力越强[4]。教师惩戒权的流失,家长的过度干扰和不理解是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导致学生在学校过分自我中心,也不把教师放在眼里,认为教师的合理惩戒就是在“体罚”或者“虐待”他;同时,部分家长又因为偏信孩子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心疼自己的孩子,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过分干预,甚至直接插手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教育,教师一旦惩戒学生,学生家长就会来找茬,所以教师越来越不敢管学生了,既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也导致了教师惩戒权的流失。


落实教师惩戒权的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引导社会文化环境

1.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相结合

教师惩戒权的流失促使赏识教育广泛使用,教师依靠赏识、表扬、鼓励来教育学生,但一味的赏识教育会使学生养成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个性特征,教育学生需要惩戒,需要让学生认识是非对错,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需要惩戒帮助其改正。我国拥有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教育惩戒有利于将这一传统进行传承,有利于学生尊重教师、尊重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相结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合理利用两种不同方式教育学生,赏识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惩戒教育及时制止学生不良行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更好地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树立风清气正的学风班风起到重要作用。

2.舆论氛围是落实教师惩戒权的支撑

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其行使惩戒权有重要影响,部分师德素质低下的教师惩戒学生的媒体报道会造成大众对教师增加负面认知和评价,有些媒体甚至编造教师过度惩戒学生的事例博大众眼球,致使大众对教师惩戒“深恶痛绝”,认为教师只要惩罚学生就是违反了法律,不去考虑教师惩戒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教师迫于社会舆论导向的压力,对有过错的学生愈加不敢管、不敢惩戒。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监督,注意对舆论的引导,对恶意虚假报道教师的媒体进行严肃处理等,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媒体报道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增强大众对报道的判断力,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更好地落实教师惩戒权。

(二)完善学生的认识是落实教师惩戒权的保障

过度重视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对教育惩戒有错误的认知,学生只从眼前自身利益出发,没有考虑教师惩戒权的重要性,所以完善学生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是落实惩戒权的有力保障。宣传教师惩戒权的应用范围和惩戒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使用惩戒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杜绝学生在惩戒过程中“滥维权”现象的发生。

(三)教师素养的提高是落实教师惩戒权的基础

教师惩戒权流失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过度惩戒致使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威胁。教育体系中部分教师素养低下,师德师风败坏,对学生的惩戒过重,罚站、歧视侮辱、辱骂、暴力等体罚的案例比比皆是,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受到威胁,基于此,《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对学生不得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伴随着法律对教师惩戒权利的限制,一部分教师发现惩戒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就逐渐让渡惩戒权,采用口头批评或是家长惩戒等方式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部分教师素养低下无法正确把握惩戒限度致使整个教师队伍让渡教师惩戒权,所以落实教师惩戒权首先要提高教师素养,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对惩戒的认识,正确把握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师惩戒是基于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的良好愿望,让惩戒有温度;提高教师素养,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使教师掌握教育规律和原则,学会使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惩戒方式,将惩戒与鼓励、劝导、积极管教等教育方式相结合[5],提高惩戒的作用与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与能力。

(四)制度措施落实是落实教师惩戒权的依据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对教师教育惩戒的范畴、类型、方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法理依据。以往的法律中未明确规定教育惩戒的限度,在教育实践中可能出现教师对学生惩戒过重或过轻,还可能造成教师因难以把控惩戒限度“惹祸上身”的情况,致使惩戒权形同虚设,教师不敢惩戒学生[6]。《规则》的颁布具体细化了教育惩戒,并且《规则》中对“惩戒措施”作出了适当的外延,“学校校规校纪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

[7],这就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留下了自主空间。每个地区和学校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尤其是《规则》制定更加具体的教育惩戒制度和措施。因为每个区域和学校都有个性化的差异,具体的制度和措施还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切性,使教师感觉对学生的惩戒权有据可依,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是空中楼阁,这样他们才能大胆地行使手中的教育惩戒权。

(六)家校联动是落实教师惩戒权的关键

习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支持是教师落实惩戒权的重要保障。

但由于部分家长过度溺爱自己的孩子,不信任老师,只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家长就会对教师进行问责,教师轻则被要求写检讨、扣工资,重则被调离岗位,甚至被开除[7]。加强家校合作,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到学生行为规范与惩戒方式方法制定过程中,与家长就教育惩戒的必要性、教育惩戒的手段、措施以及争议处理等方面达成共识,才能使家长更好地理解、配合和支持教师惩戒权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曾庆芳.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探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4.

[2]陈翠翠.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李帆,郭亦荣.论教育惩戒的风险及规避——从教师“不敢惩”现象说起[J].教师教育学报,2021,8(03):127-134.

[4]秦鑫鑫.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行为与能力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02):98-104.

[5]左崇良.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法理弹性[J].当代教育科学, 2021 (05): 48-55.

[6]孙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1):61-63.

[7] 秦鑫鑫刘竑波. 教师惩戒权的校本工作原则与保障机制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20(1):46-49.

[8]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EB/OL].( 2020-12-23)[2021-03-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12/t20201228_507882.html.

[9]周佳. 论教师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的规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0(01):50-54

[10] 马婷婷. 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误读与意义重构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7):13-16

作者简介:李秋玲,女,(1970-),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原理等;

作者简介:王笑,女,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本科生;

3 作者简介:刘鑫,女,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本科生。

基金:本文系山东省大学生省级创新训练项目“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10446054)阶段性研究成果。亦系山东省2019年度“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山东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研究(CT20191108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