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消化内科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消化内科治疗效果

刘庆红

齐齐哈尔 建华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规范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60例。依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予以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方式基础之上采用三联疗法予以治疗,患者治疗2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的HP转阴率对于观察组患者的HP转阴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消化内科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后,效果显著,且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低。

关键词: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规范治疗;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是黏膜在不同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病理性炎症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治疗后疾病较容易复发。因此,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阻断感染源,保护患者胃黏膜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治愈率和减少疾病复发的关键。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该文为了深入探究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规范治疗效果,随机选取了2019年6月—2020年5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选取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于该院接受治疗,均分成两组,参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8~80岁,平均(67.5±4.3)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9~81岁,平均(66.7±4.5)岁。研究已将参与研究患者病历资料送入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同意,患者及其家属也支持研究;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需要。

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答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诊断标准,同时伴随恶心、上腹不适等症;未使用过任何可能影响消化代谢功能类药物。

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已排除患有脑血管或者心脏疾病者;排除肾脏或者肝脏功能障碍引发的消化异常;患有内分泌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药物过敏、精神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所谓三联疗法即运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予以治疗。药物服用量方面,奥美拉唑用药量为每日服用两次,每次口服20 mg,克拉霉素为每日服用两次,每次口服1.0 g,阿莫西林为每日服用2次,每次口服0.5 g。奥美拉唑应在患者饮食前进行给药,阿莫西林以及卡拉霉素则在饭后给药,服药持续一个月。

观察组则运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开展治疗。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指雷贝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予以治疗。药物服用量方面,雷贝拉唑用药量为每日服用两次,每次口服10 mg,克拉霉素为每日服用两次,每次口服1.0 g,阿莫西林为每日服用2次,每次口服0.5 g。用药时间方面,雷贝拉唑在患者饮食前进行给药,阿莫西林以及卡拉霉素则在饭后给药,服药持续一个月。治疗结束之后,所有实验对象均应接受胃镜检查,以此判断患者治疗结果。

1.3评价标准

①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黏膜急性炎症消失,胃黏膜红润则判断为显效;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红白相间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胃镜检查结果无改善为无效,以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②对两组患者的HP转阴率(尿素酶检验结果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均确认阴性)进行记录并比对,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情况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参照组 30 12 12 6 24(80.00)

观察组 30 18 11 1 29(96.67)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HP 转阴率及复发率情况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表 1 两组患者HP 转阴率及复发率对比

组别 例数 HP转阴 复发率

参照组 30 23(76.67) 3(10%)

研究组 30 27(90.00) 0(0.00)

P值 <0.05 <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慢性炎症,患者起病缓慢,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使其进展为重度萎缩或癌前病变,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影响患者预后。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具体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血管活性因子、免疫因素、不当饮食、感染、酗酒等均有可能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无一致结论,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联合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案。呋喃唑酮属于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广谱抗菌效果显著,能够干扰细菌氧化还原酶,进而对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及阴性产生抑制作用。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喹诺酮类药物,能够起到广谱抗菌的效果,尤其是在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抗菌活性较佳,是临床常用药物。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该药物经小肠吸收后,能够浓集在胃壁,对胃酸分泌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与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病情,但是总体效果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多。

所以目前多采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予以治疗。传统治疗方式之中,患者随着治疗时间发展,对奥拉美唑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药物后期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雷贝拉唑属于一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最大程度限制K-H-ATP酶,其治疗机理是针对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形成影响,以加快胃HP的提高速度,同时缩减组胺以及乙酸胆碱的整体含量,以实现对胃黏膜的保护,其同抗生素阿莫新林以及卡拉霉素联和使用可以彼此形成协同作用,以大幅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率。不仅如此,相较于奥拉美唑三联疗法,该治疗方式安全性更高,产生副作用的概率相对较低,使得患者更为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呋喃唑酮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可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德惠.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健康之路,2018,8(6):77-78.

[2]彭海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消化内科治疗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6):93-94.

[3]谭水平.三联疗法治疗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9):47.

[4]马志荣.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8,23(51):94-95.

[5]黄文革.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