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历史课堂更有“历史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如何让历史课堂更有“历史味”

以《内战烽火》一课为例

李慧

深圳市福田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 深圳福田 518000

摘要:如何使历史课堂找回它的历史味?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思路之下,笔者以个人的一堂—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内战烽火》的课为例,从构建知识结构,时空背景,解读史料和历史格局几个曾名进行探锁。

关键词:历史味课堂 五大核心素养 内战烽火

近年的历史教学课改尝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可是虽然形式多样了很多,理念也不断更新。可是大家还是发觉自己耕耘的历史织田渐趋荒芜,历史课堂越来越没有了历史的味道。如何使历史课堂找回它的历史味?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思路之下,笔者以个人的一堂—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内战烽火》的课为例,试图在这一问题上找到些突破点与大家探讨。

一、重建知识结构、摆脱课本束缚,莫让历史乏味。

现在的历史课堂很多时候为了考而教,完全拘泥于课本,使原本该有的历史面貌支离破碎,学生对概念的生成只是生搬硬套,丧失对历史学习的趣味和应有的理解。所以,适当取舍课本内容,整合课程结构、力争使历史脉络清晰。

以本课为例,《内战烽火》为本课题目,子题目为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个篇章。从课本结构分析,笔者认为首先要增添抗日战争胜利及以后中国的状态,与上节课内容相联系。其次,重庆谈判一内容不属于内战范畴,而转战陕北与挺进大别山是内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所以,为了统一线索。将本节课的题目改成了战后抉择。把抗战胜利后的背景下,战与和的抉择作为主线,分为一、战后时局;二、短暂的和平;三、内战烽火三个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知识结构的变化也十分好奇和有兴趣。给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历史创造了条件。

二、创设特定时空、历史背景,还原历史原味。

任何的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当中的,还原历史背景,才能使历史知识的引出更顺畅,更站得住脚。这就是本课第一个环节设定为战后时局的出发点,展现抗战后国内、国际形势,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

首先给出材料……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1945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了抗战胜利后人民对和平和重建家园的渴望。

其次:从国内外的时局创设情境: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在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蒋介石19455月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

和平能否取得?内战能否避免?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中国过去是大敌当前,现在是疮痍满目,前方各解放区损失严重,人民需要和平,我们党需要和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45823日)

(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 》

和平是可能取得的,因为中国人民需要和平,苏、美、英也需要和平,不赞成中国打内战。—《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45823日)

学生通过阅读上述资料讨论思考,积极回答得出以下感受:国民党一党专政但兵力分散;共产党想要和平,并且实力日益壮大。国际形势方面,美苏都反对内战,美国的立场是扶蒋反共的。在学生自己生成时代背景的前提下,请学生思考,蒋介石在这种国内外背景下会做出何种选择?这一感受的生成自然并且共情,即共同的需求都是和平,接而引出下一篇章—短暂的和平。

三、引领学生用史料来解读历史, 加深历史体味。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用史料支撑起的教学才能彰显历史的厚重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引领学生合理利用史料来解析历史,才能更深的体味“历史味”。

史料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很广泛,本课主要运用了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史料的选取既有教材内的经典资料又补充选取了很多课外资料,使这一史实更加丰满、鲜活。

开篇导入即是课堂对史料的重视。开篇环节为惯例—历史上的今天,用图片资料说明历史的方式,进而引出导入— 找找历史图片中被“ps”的部分。

这一图片资料简单明了,学生兴致高昂,很快就发现了端倪,朱德军帽上徽章的故事,自然引入到国共关系的变化这一主题上。

通过以上历史文献,将当时蒋介石的急切之心及其假和平的真面目展现无余。

在史料选取的范围上,既有教材内的经典资料又补充选取了很多课外资料。 教材编纂要通过多次的修订和审阅才最终定稿,凝聚多位专家、学者辛勤劳动和滴滴心血。教材呈现的史料,以直接史料为主,间接史料也经过专家严格考证,可信度较高。这些史料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引用,将其自然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拓展思维。在教材史料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课外资料使这一史实更加丰满、鲜活。

但是,教材篇幅有限,史料的呈现也必受限制,教师可依据课标,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但应遵循几个原则:(1)真实性。这是史料选择的基本原则,只有在真实历史情境中获得的情感才是最有效的。史料呈现应注明出处,那些野史轶闻不能做为史料使用。(2)可读性。过于深奥、晦涩的史料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也不应消耗太久来阅读。故应选择通俗易懂的,如果出于需要选择理论性强的,也应该帮助学生清除文字障碍。(3)适度性。选择史料宜精不宜多。宜短不宜长。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需引入史料,这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史料过长则不利于学生阅读,要留给学生时间去领悟史料蕴含的内涵。

  1. 让课堂环节贴近学生真实感触,符合学生的历史口味。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很多看似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很爱读历史书,对历史有好奇心。而且,放眼神州大地,“历史热”从来就没有冷却,几乎“满眼尽是历史书”“满目尽是历史剧”。但是,为什么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却提不起来呢,我想是没有对他们的口味吧。

在听了吴磊老师课以后她的一种精神给我了很大的启发,讲历史要有一颗八卦的心。从人的角度出发,尽量让课堂唤起学生的共情。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这样,好学历史,学好历史,应该就是水道渠成之事了。所以,在本课中,我以史料为背景,穿插了角色扮演讨论环节。

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刻的从蒋介石、毛泽东、两党人士、普通民众,甚至国外势力的角度参与讨论,讨论中当时的局势情况愈发明朗。

本课的结尾,笔者使用《时代周刊》1955年的蒋介石封面为材料,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和人物神态来感受,当时蒋介石在抉择后的结果。通过理解历史人物的情感感受历史。

  1. 用历史眼光借鉴历史,具有历史意味。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理解现实。”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了解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看清历史前途,增强民族自信心。要有“历史味”,就应引领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借鉴历史。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联系现今的国共关系,展望两岸的未来。从本课生成,今后的两岸关系要以民族大义为出发点。

历史课堂一定要有历史味,这是我们广大历史老师已经达成的共识,除了上文所述,我们还可以在以下方面继续探索,比如如何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味,材料引入更具人情味,整个历史课堂如何值得玩味。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

【2】《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初探》何建中《中学教学参考》2016

【3】《关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王晓天《教育科学》2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