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与美共栖——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让心灵与美共栖——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许惠琼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实验小学北大街 140号 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音乐作为学生喜欢的科目之一,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趣味横生、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总是更容易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有重要推动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学习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审美教学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多么重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寻求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音乐个性品质,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策略

一、关注教材研读,设计审美教学目标

教材是培养学生审美综合能力的内容支持,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制定审美教学目标,要在备课环节仔细研读教材内容,了解教材重难点,唯有如此,才能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吸引学生积极投入音乐课堂中。

比如,在教学“中国娃”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授课时基于教材编写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音乐认知情况编写教学设计方案,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中,笔者将审美目标放在了重要地位,单元分课时设计中着重讲审美鉴赏,通过欣赏《草原小姐妹》《火把节之夜》等歌曲,引导学生在鉴赏活动中感受到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在对比体验中感受新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激发学生以“中国娃”为荣的自豪感,培养其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尚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整个目标确定后,笔者在课堂中着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在发表观点看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目标感和聆听习惯。

二、创设多样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教学以兴趣爱好为主,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促使音乐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通过创设多样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氛围中激发情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认知学习活动中,由此实现学生情感性和愉悦性的提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

比如,教师在教学《花儿与少年》这首青海民歌时,很多学生其实对当地的风俗、风情并不熟悉,容易对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造成障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相应的音乐视频及课件拓展知识内容。学生在认真聆听音乐、欣赏青海当地风土人情的过程中可以跟着背景音乐构筑的美好意境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注重作品鉴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接受的往往是歌唱教学。跟着教师播放的音乐进行歌唱,缺乏一定的创新和创造力。但音乐本身有着独特的魅力,歌曲中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节奏和悦耳的和声都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情景,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学习“京腔京韵”这一单元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音乐作品时,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和表演活动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积极投入音乐活动中。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京剧相关作品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资料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国粹京剧的世界,通过拓展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在开阔的知识视野中引导学生习得更多音乐作品知识,养成良好的探究钻研习惯。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模仿戏曲声腔节奏时,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表演,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及京腔的独特魅力,在感受其中内涵的情感及魅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

四、重视声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音乐学科学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声乐知识和歌唱技巧。音乐教师不仅要自身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在歌唱能力的有效提升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知艺术的过程中提升音乐修养,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比如,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基础发声训练。通过教会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掌握具体的方法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音域做出调整,歌唱气息的运用、收放等都需要考虑,在歌唱练习中培养学生歌唱发声习惯。同时,针对个别曲目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使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演唱的技巧方法决定学生的审美力,教师需要从演唱的角度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大声地喊叫才能唱出音乐韵律,这样反而会破坏音乐美感及审美能力发展。教师重视学生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重视“轻声演唱法”,让学生积极发掘音乐曲目中的情感要素,让学生重视声乐分析。教师在做教学示范的时候,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喊唱”了,进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

五、构建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进步成长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音乐学科也不可避免地重视分数,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方式,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严重阻碍了学生内在价值与潜能的发挥。鉴于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扭转观念,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做到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推动评价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实现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将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在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能更加轻松地理解知识,受到审美化的教育,这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对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在领会、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勇于探索,积极引导学生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月.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2]马佳.有关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音乐时空,2015(11).

[3]孙丹丹.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音乐时空,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