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

刘文婷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新建路小学 0444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和教学样态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必须在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学习活动中习得语文经验。统编版语文教材最大的转变就在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协同并进的编排体例。尤其是每个单元中的“语文要素”,不仅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相得益彰,同时也明晰了单元和课文训练重点,使得一直处于暗中摸索状态的教学窘境得以真正地改善。

关键词:语文要素 单元目标 部编版教科书 课后题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和教学样态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必须在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学习活动中习得语文经验。

统编版语文教材最大的转变就在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协同并进的编排体例。尤其是每个单元中的“语文要素”,不仅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相得益彰,同时也明晰了单元和课文训练重点,使得一直处于暗中摸索状态的教学窘境得以真正地改善。因此,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精准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上落地。下面我将从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

一、聚焦单元目标,展开递进式教学

使用统编本教材,要正确理解教材编者意图,同教材编者对话。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单元训练的主线,教师对此要予以重视,不能视而不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由于对此存在模糊认识,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语文要素”进入教材体系,为教师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教师进行单元教学,首先要关注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首先要立足于单元总体目标,并把语文要素作为首要目标去落实。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一单元阅读部分的内容包括《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习作部分的内容为“这儿真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都要聚焦上述两方面语文要素的落实。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等,来理解每一段话的意思,这就是本课主要的教学任务。也是本单元语文要素在课堂上的有效落实。

这一单元的有些课文,每一段话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都有一个概括段落大意的关键语句,是进行要素教学的代表性、典型性载体。为此,教师要牢牢把握要素,紧紧围绕要素、突出要素进行备课,确定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并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反复巩固的。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来说,学生初步找出概括段落大意的关键句,明晰“总分”的够段技巧还浮于表面,还需要在单元后几篇文章的学习中进行分析运用。因而教学《海滨小城》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现每一段的关键语句,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从而使得本单元语文要素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落地。

二、贯通语文要素,建立前后联系

在使用统编版教科书的过程中,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需要找到与要素相关的支持性条件,并建立起条件与要素之间、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密切关联,再加以整合,而不是孤立地、机械地进行要素教学,这样更利于达成要素教学的有效、实效。

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编选了一组历史故事,分别为《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含《扁鹊治病》《纪昌学射》),另有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首先,这个要素是有联系的,前句是后句的基础。就简要复述而言,“了解故事情节”是必要的支持性条件。那么,了解故事情节的支持性条件则包括明晰事情发展的顺序、关注表示时间和顺序的词语、给每个故事起个小标题再把各个小标题连起来等等。依据课文的特点,选择确定达成要素的必要的支持性条件,建立起其内在联系,进行系统性教学,从而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与之相关的语文能力。

三、关注课后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

教材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读统编版教科书,会发现编者结合课程标准理念和文本特点,把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精心地融入对课后习题的编排中,可谓颇具匠心。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为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抓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这与课后习题中“借助表格复述故事”的要求相一致。根据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我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

1、借助图示,按时间顺序,抓住关键情节,完整清楚地复述故事。

2、借助图示,按时间顺序,抓住关键情节想象,改编故事。

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习题中的表格进行了再一次的改编,更符合学生的情况,学生能够根据表格这一“支架”,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责任”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我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课后练习题,设计了多角度的练习活动。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解读课后习题,确定“教什么”,接着依托课后习题,确定“怎样教”。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为学生学习活动架一把梯子。

四、拓展教材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对于语文要素的教学,仅仅通过教材的教学进行落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开发教材之外的资源,通过搭建和学生语文生活对接的训练场,在综合性学习中加大训练力度,对教材中的要素教学进行多次的复现,从而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文能力。

例如:四年级学生通过“乡村风光”一组课文学习后,会对乡村风光、农作物生长产生好奇。针对学生急于了解乡村生活这一心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春游活动和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在春游活动前,通过课文和资料搜集大概了解农村,激发好奇心,同时制定活动计划和要求。在春游过程中组织学生去乡村游览,体验农家生活。春游回来后让孩子交流各自心得,可以是自己印象中的农村风光,也可以谈谈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活动见闻谈谈自己的收获。

综上所述,落实统编本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必须把“围绕语文要素”作为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凭借,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其设计成学习活动,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言语实践,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变成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 蒋军晶《指向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