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闻流通与数字新闻认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1
/ 2

数字新闻流通与数字新闻认识论


张磊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 710000

摘要:现代新闻业萌生之初,假新闻就如影随形。这绝不仅仅只是因为追求新闻真实有难度,更因为新闻从业者在观念上没有充分认识新闻真实问题。尤其是当数字传播技术给当代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之时,厘清新闻真实这个“老问题”在数字时代面临哪些“新挑战”,进而思考“新挑战”应该带来哪些“新行动”,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新闻流通;数字新闻学;认识论

引言

在传媒迎来巨大变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新闻向数字新闻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这个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主流媒体以及监管部门应当在行业乱象出现苗头之时,对其进行整改与制止,行业应当与平台及技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而非由平台占据主导地位。诚然,新媒体平台在本质上仍是商业平台,其底层逻辑仍是逐利,会引发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忽视平台在时代浪潮下带来的更多机会,这让自媒体从业者的数量激增,也使传媒行业成了热门行业,为行业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更强的新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平台应与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共同探讨,作出更加适合当下传播形式的条文规定,使行业秩序得到规范,减少平台乱象的出现。

1什么是新闻认识论

对新闻认识论的探讨是新闻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主流的新闻学研究普遍关注新闻信息的形式及其对受众的影响,却很少反思“新闻作为对事件真实性的解释”这类认识论层面的问题。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Ekstrm对电视新闻认识论的研究。他的分析避开了对于“真相”的思辨,而是通过规范、实践和文本之间的一致性,对认识论做出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定义。Ekstrm认为,新闻认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知识生产、知识的形式和公众对知识主张的接受。其中,前两者对应新闻室的实践和新闻文本,已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检视:创造新闻的知识结构、主观性和专业主义在获得认知权威性中扮演的角色、新闻工作者使用新闻源来建立知识主张的做法、对数据的使用,以及对视觉新闻证据的有效利用,等等。以实践为基础或者以文本为基础的新闻学经验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确立了一种新闻研究的学术传统,那就是对新闻的“机构性”或“体制性”的研究。而对新闻流通的研究往往更为复杂,其原因在于新闻受众的分散性、内容流的复杂性和新闻使用实践的多样性。然而,为了理解新闻认识论,需要处理“基础设施”和流通实践的问题,盖因两者共同形塑了受众与新闻的互动和受众对新闻的理解。

2新闻实践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界关于数字新闻学的讨论日益深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表示,早期互联网的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等功能与传统新闻业相融合,使得当前数字平台语境下的新闻生产包含曾经界限分明的各类功能,进而形成了具有杂糅性和异质性的信息环境。这种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是,一些新元素加入传统新闻编辑室中,由此带来的话语权力关系改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新闻业“采写编评播”实践路径的理解。技术要素可能在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会带来诸如“信息茧房”和计算宣传等一系列新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首要是一种信息形式,数字新闻首要是一种信息关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常江告诉记者,在数字化时代,无论新闻的生产、流通还是消费,都是在一种网络化结构中完成的。新闻的角色不再只是“告知”,而是较以往有着更强烈的建立情感连接、塑造情感社群的诉求。当下,数字新闻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在未来的新闻生态下,我们看到的是总体的媒介环境与包括机构、人和技术在内的一切新闻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塑造着不同的与新闻相关的行为逻辑。随着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学界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新闻认识论,而不是简单地提升和优化原有的理论

3数字新闻流通的要素

3.1需要改善舆论约束机制

当下很多新闻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经过炒作和传播,却引来了大量的人围观,并以有失公允的舆论导向引起广泛讨论,导致该则新闻受众舆论圈层割裂。对于这种现象,主流媒体应当出面引导大众舆论走向正轨。平台内部也应设置预警系统,自动识别的新闻内容如果引起广泛讨论便自动纳入“观察区”,同时设置关键词的选取,如若一些不好的词汇出现频次过高,需要进行人工辨别,如若辨别结果为引导和恶意炒作等,应当第一时间在新闻醒目处加以正确引导舆论的标语,对广泛传播的不实消息、虚假消息应当第一时间留存证据并向相关部门报备,在后台进行删除。传统媒体应当代表主流的声音在需要时发声,树立严肃权威的形象,而不是选择沉默。相关部门要时刻做好监管工作,将经常恶意炒作和刻意偏向引导舆论的账号加入行业黑名单,对此类现象要予以明确的惩罚,并普及事件的严肃性,也要向民众宣传此类现象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再整合新时代媒介素养相关知识进行推广,提升每一位受众的媒介素养,这有利于使恶意炒作、刻意引导舆论的账号因无人问津而消失。

3.2新闻真实的“操作性”理念转型

对于数字新闻生产的逻辑环节而言,数字新闻从业者可以做到并且理应做到的是要确保新闻报道和内容编辑的流程符合新闻业的规范,但要想将某一新闻事件的完整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则需要大量将真相的碎片“拼接”起来的工作,这都指向新闻真实在操作层面的实践诉求。具体而言,在数字新闻生产过程中,从事可视化编辑的群体对于新闻真实的认知与传统新闻记者编辑的认知具有显著不同。在这种不同认知结果的背后隐藏着对于“操作性”的态度分野,对于从事数字新闻生产的记者和编辑群体而言,除了将新闻真实视为一种操作性概念而将其从新闻“本质属性”中剔除之外,他们对于新闻失实问题也较传统信奉新闻真实准则的记者群体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这是因为,包括新闻真实在内的真实性问题可以在数据更新与事实求证的过程中动态实现,而这也正是数据科学的逻辑与传统人文主义取向的新闻业在认知观念分歧上的表现。从另一角度来看,新闻从业者若想在数字时代追求一种本质属性意义上的真实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例如,在2020年新冠大流行期间的美国,有数十家美国新闻媒体机构关张,大量的新闻媒体从业者被迫下岗。突发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新闻业的危机,媒体机构在数量的缩减又意味着信息的进一步集中和多样性的消减,可供用来验证新闻真实的信息来源以及渠道则都可能面临着进一步窄化的风险,而这也恰恰说明基于“操作性”的动态新闻真实实践可能更能保护新闻业的声望。

结束语

近年来,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新闻业态变革提供了条件,数字生态下的新闻生产与实践模式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数字新闻学的兴起与发展,为数字新闻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范式,也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理论视角。根植于我国数字新闻的丰富实践,深入研究一系列学科前沿问题,并将经验凝练为新闻学新的理论范式,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祁艺芒.数字新闻编辑的能力构成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09):25-27.

[2]马文俊.技术对于数字新闻发展作用小议——以今日头条和澎湃新闻为例[J].新闻前哨,2019(08):19-21.

[3]常江.规范重组:数字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建构[J].新闻记者,2019(08):37-45.

[4]侯丽.传统媒体可依托数字新闻增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7-17(003).

[5].数字新闻[J].中国石油企业,2019(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