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中呼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3

临床麻醉中呼末二氧化碳 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研究

刘长妍 陈亚军

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 山东平度 266753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麻醉期间检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110例全麻患者资料,随机分组,观察组60例,监测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PETCO2变化;对照组50例,常规监测,分析观察组患者麻醉期间PaCO2、PETCO2指标变化及两组通气不足、呼吸暂停、导管移位等异常情况发现时间。结果:观察组60例全麻患者麻醉后,PETCO2指标趋于稳定,麻醉120min时,PaCO2指标达到峰值,与麻醉前指标对比存在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通气不足发现时间(3.08±0.62)s、呼吸暂停发现时间(1.62±0.71)s、导管移位发现时间(5.77±1.08)s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0.5-1h内,拔管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期间,监测PETCO2指标可尽早发现通气不足、呼吸暂停、导管移位等异常变化,灵敏度高,还可缩短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具备广价值。

【关键词】监测PETCO2临床麻醉应用价值


呼吸功能直接反应着人体生命功能,因此监测全麻患者呼气功能,已成为麻醉管理重要内容。目前临床监测呼吸功能项目较多,常用监测项目为PETCO2。人体内CO2经组织无氧代谢、有氧代谢生成,经血液循环排出肺脏,监测PETCO2具有连续、无创、反应迅速等优点,是临床新型监测项目,用于全麻手术监测中,可直观显示患者肺部血流、通气情况,可显示不良事件风险[1]。本文将110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样本,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探究不同麻醉时段PaCO2、PETCO2指标变化,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110例全麻患者资料,样本源自普外科、妇产科、胸外科、心胸外科,随机分组。观察组中,31例男性、29例女性,年龄20-74岁,均值(31.42±2.61)岁,体重35-92kg,均值(58.94±3.26)kg;对照组中,2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21-75岁,均值(31.39±2.58)岁,体重36-93kg,均值(58.87±3.34)kg。选入标准:ASA评级均处于Ⅰ-Ⅱ级;颅内压均正常;知情同意;均取仰卧位治疗。排除标准:循环系统病变者;神经系统病变者;心脏、肝脏、肾脏病变者;恶性肿瘤者。

1.2方法

嘱咐患者排空双便,以通俗语言讲解手术流程,给予氧气,创建静脉通道,检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随后连接检测仪器Y型接口,监测PaCO2、PETCO2等指标变化,分析不同时段患者各项指标变化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组患者麻醉不同时段中PaCO2、PETCO2指标变化;记录两组通气不足、呼吸暂停、导管移位等异常情况发现时间;记录两组进入麻醉复苏室0.5-1h内拔管人次。

1.4统计学研究

选入全麻样本数据以SPSS 21.0处理,%、619c7f7b4a4ff_html_36b2a6c93bfa11eb.gif ±s形式记录患者计数、计量指标,X2、t检验全麻样本差异。具备统计差异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分析观察组患者不同时段PaCO2、PETCO2指标变化

观察组60例全麻患者麻醉后,PETCO2指标趋于稳定,麻醉120min时,PaCO2指标达到峰值,与麻醉前指标对比存在统计差异,P<0.05。

1 不同时段PaCO2PETCO2指标分析mmHg619c7f7b4a4ff_html_36b2a6c93bfa11eb.gif±s

时段

PETCO2(mmHg)

PaCO2(mmHg)

麻醉前

35.01±2.18

38.27±2.39

麻醉30min

36.14±2.21

43.23±2.87

麻醉60min

37.82±2.48

46.18±3.14

麻醉120min

34.05±2.35

49.24±2.76+

麻醉180min

34.87±2.41

47.16±2.44

麻醉240min

36.14±2.65

43.79±2.81

注:+表示对比麻醉前数据,t值为6.7243,P<0.05。

2.2分析两组患者异常情况发现时间差异

观察组患者出现通气不足、呼吸暂停、导管移位等异常变化时,PETCO2指标波形曲线消失或出现不规则曲线,且相关数据降低;对照组患者出现上述异常变化,未监测PETCO2指标,缺乏特异性变化,导致发现时间增加,甚至部分患者发生1-2min后方才得到有效救护。对比两组异常情况发现时间差异,观察组通气不足发现时间(3.08±0.62)s、呼吸暂停发现时间(1.62±0.71)s、导管移位发现时间(5.77±1.08)s均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2。

2 两组患者异常情况发现时间差异分析619c7f7b4a4ff_html_36b2a6c93bfa11eb.gif±s

组别

通气不足发现时间

呼吸暂停发现时间

导管移位发现时间

观察组(n=60)

3.08±0.62

1.62±0.71

5.77±1.08

对照组(n=50)

91.23±17.73

85.88±16.68

114.38±1.39

t

16.2781

17.4326

21.3764

P

<0.05

<0.05

<0.05

2.3分析两组患者拔管人次差异

进入麻醉复苏室0.5-1h内,观察组患者55人拔管,对照组患者34人拔管,两组拔管人数对比,X2值为6.7136,P<0.05。提示观察组麻醉苏醒期时,生理系统、呼吸系统恢复更快。

3 讨论

全麻术后一段时间内,神经阻滞药物、麻醉药物仍存在患者体内,可能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且此影响可持续数小时。加上术后患者机体反射性保护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机体处于高危状态,因此需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过往研究中,临床多监测SpO2指标评估患者术后复苏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相关学者发现监测PETCO2指标评估麻醉后患者身体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监测PETCO2指标具有以下优点:①灵敏度高:患者麻醉后出现呼吸暂停、呼吸抑制情况时,PETCO2指标立即消失或呈不规则波形曲线变阿虎,相较于常规监测SpO2指标,可缩短变化时间,还可提示轻度呼吸抑制;②直观性:患者麻醉后出现导管移位情况时,PETCO2指标立即提醒,且美国心脏协会已将利用PETCO2指标监测导管是否移位归入1类建议;③简便性:结合PETCO2指标变化分析,可指导呼吸机参数调节,且通过参数变化可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撤机指征,且监测灵敏度高于常规监测SpO2指标[2]

近年来,监测PETCO2指标已发展为临床麻醉期间常规监测指标,属于新型无创监测方案。结合监测仪器类型分类,可将PETCO2监测分为两种,即主流测量与旁流测量,可反映肺泡通气情况,与PaCO2指标变化呈正相关,适用于评估患者通气状态、病情情况及气管插管情况。一般而言,患者PETCO2值低于PaCO2,且两者存在较高相通性,分析PETCO2指标变化,可直观了解呼末正压值,进而调整呼吸参数,保障通气合理性。此外,PETCO2指标监测还可用于监测分泌物过度诱发小气道阻塞、机械故障中,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处理故障。分析PETCO2监测麻醉原理如下,体内器官组织代谢,形成CO2,可快速传送周围毛细血管至肺部位置,并经呼吸形式排出,影响体内肺通气量及CO2总量,但CO2极易发生弥散情况,可渗透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导致肺动脉及肺泡处CO2分压转为等同状态。若患者发生病理变化,肺通气量、肺血流均会出现变化,此时PETCO2指标发生波动,若人体重复吸入CO2时,可见监测仪器上出现抬高基线波形情况,表现为钠石灰耗竭;若CO2浓度降低,可见监测仪器上出现波幅降低变化,提示麻醉期间肺通气严重不足、血压降低。开展麻醉后,PETCO2与PaCO2相关性表现为由高至低,其中监测PETCO2方案包括比色法、红外线法与质谱仪法,目前临床常用红外线法。实际监测PETCO2指标变化期间,血液肺血灌注量、肺泡通气量、CO2含量均可影响肺泡内CO2浓度与压力,且由于CO2自身弥散能力较强,能够轻易渗透肺毛细血管抵达肺泡内,增加肺泡内CO2形成速度,有利于动脉血液内CO2分压快速平衡。

本研究中,多时段分析观察组患者PaCO2、PETCO2指标变化,发现两组存在较强相关性,麻醉后PETCO2指标趋于稳定,麻醉120min时,PaCO2指标达到峰值,与麻醉前指标对比存在统计差异,P<0.05。且麻醉期间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与不良反应,可见监测PaCO2、PETCO

2指标在临床麻醉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明确患者病情,但对于部分病情危急者,需联合血气分析值一同监测。结合临床实践分析,监测PETCO2指标可用于以下几方面:①辅助医务人员明确气管插管情况;②辅助医务人员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病理情况;③辅助医务人员关注患者通气状态[3]。正常情况下,PETCO2指标低于PaCO2指标,两组数据存在一定关联性,可依据PETCO2指标调节通气方式及呼吸参数,还可评估气道分泌物情况,进而指导临床吸痰处理,降低麻醉并发症风险。

此外,监测全麻患者PETCO2指标期间,若患者出现通气不足、呼吸暂停、导管移位等异常变化时,PETCO2指标波形曲线消失或出现不规则曲线,且相关数据降低。结合本文另一组数据分析,观察组通气不足发现时间(3.08±0.62)s、呼吸暂停发现时间(1.62±0.71)s、导管移位发现时间(5.77±1.08)s均短于对照组(91.23±17.73)s、(85.88±16.68)s、(114.38±1.39)s。提示监测PETCO2指标,有利于医务人员更早发现患者异常,进而缩短处理时间,可降低麻醉并发症风险及死亡风险。此外,本文另一组数据表明,进入麻醉复苏室0.5-1h内,观察组患者55人拔管,对照组患者34人拔管,P<0.05。提示观察组麻醉苏醒期时,生理系统、呼吸系统恢复更快。分析原因可致,观察组患者监测PETCO2指标变化,医务人员可更好监测患者身体机能,因此麻醉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临床麻醉患者监测PETCO2指标,可辅助医务人员在更短时间内发现患者异常,灵敏度较高,如通气不足、呼吸暂停、导管移位等异常变化,且监测PETCO2还可缩短患者术后拔管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进而提升患者生存率,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葛秀娟, 陈丽娜, 韩希文. 临床麻醉中呼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21):80-80.

  2. 丁丽红. 临床麻醉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012(016):69-70.

  3. 高有俊. 临床麻醉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02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