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心理行为模式在中老年慢性失眠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6
/ 2

睡眠心理行为模式在中老年慢性失眠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蒋青

景德镇市第四人民医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中老年慢性失眠患者中实施睡眠心理行为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有慢性失眠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n=30),对两组护理满意度和质量进行评估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老年慢性失眠患者中实施睡眠心理行为模式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中老年;慢性失眠;心理行为模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特别是在生活方式改变的现状下,中老年人的生活压力大,就会造成失眠状况[1]。这需要在护理老年慢性失眠症住院患者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开展睡眠心理行为护理,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治疗效果。本文将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012月收治的60例患有慢性失眠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在中老年慢性失眠患者中实施睡眠心理行为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有慢性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n=30),其中常规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33±3.27)岁。实验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10±3.26)岁。两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失眠诊疗指南的诊断结果;家属和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依从性差者。

    1.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则进行睡眠心理行为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首先,医务人员以友好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倾听并理解患者的疑问和烦恼,并予以解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如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现阶段的生活问题,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帮助患者减少不良情绪,改变错误观念,提供正确的理解指导。向患者普及有关失眠的知识,让患者学会应对突发事件,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态度,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失眠的恶性循环。第二,室内环境需要改善,夜间护理时,控制室内温度、光线和湿度,避免不必要的噪音,减少外界对患者的刺激和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最后,还需要指导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前少喝水,避免夜间频繁起床晚上,影响睡眠质量。对于那些在半夜醒来和睡前较少时间的患者,可以限制患者的睡眠时间,并记录患者的清醒时间,以减少患者过分强调必须早睡的概念,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来帮助患者入睡。精神紧张的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放松:患者保持半卧,闭上眼睛,将手臂放在身体之间一边,默念使身体平静的句子,平缓呼吸,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放松,这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中的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当天、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满意度、深度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常规组

30

6

8

16

14(46.6)

实验组

30

11

15

4

26(86.6)

X2

-

-

-

-

5.327

P

-

-

-

-

<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

实验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n,(%)]

组别

例数

失眠

入睡困难

打鼾

总质量率(%)

常规组

30

6

9

5

20(66.67)

实验组

30

1

2

1

4(13.33)

X2

-

-

-

-

11.327

P

-

-

-

-

<0.05

3讨论

在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下,中老年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使得一些人失眠,尤其是一些住院患者,受疾病和生活压力的双重因素影响,经常出现慢性失眠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治疗效果也有很大的障碍。这就要求在医院护理中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过程中,必须开展睡眠心理行为护理[2],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达到改善治疗效果的目的。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这说明,由于患者的睡眠行为特征和应对方式具有上述特征,药物治疗无法改变上述因素,因此在失眠治疗中,有必要从上述角度了解患者[3],加强认知行为治疗,改变患者错误的睡眠感知,科学合理地治疗睡眠和失眠。通过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在睡眠、床和卧室之间建立固定的关系,通过轻度睡眠剥夺提高睡眠效率,通过放松训练减少焦虑,改善睡眠[4]

综上所述,在当前医院中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必要对患者进行睡眠心理行为护理,以更好地实现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远凤,郝凤仪,周红杰,郎莹,刘雅贞,蒋晓江.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对慢性失眠症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居家观察期间睡眠和心理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0,28(06):618-624.

[2]张远凤,郝凤仪,周红杰,郎莹,刘雅贞,蒋晓江. 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观察期间睡眠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A].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发展工作委员会、贵州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七届西部睡眠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发展工作委员会、贵州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睡眠研究会,2020:10.

[3]郝凤仪,蒋晓江. 慢性失眠症整合心身诊疗平台的建立及应用效果研究[A].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会,2019:1.

[4]邢佳,董斐,张迎,秦裕驹. 慢性失眠症诊断与团体心理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0):3762-3767.




基金项目:江西省景德镇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1SFZC022) 下打文号:景科字【202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