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分析

宋润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在术后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在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该类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的眼位回退率,与对照组患儿的相关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眼视觉训练,可以显著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使其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和眼位回退情况均得到较好的改善,促进该类患儿的健康茁壮成长,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训练;视功能重建


间歇性外斜视起病较早,发病年龄通常为1岁到4岁,近些年我国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人数的不断增多,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成为了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探讨了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以此为增强该类患儿的治疗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0例,将所有患儿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6例和14例。患儿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12岁和4岁,平均年龄为(7.2±1.3)岁,平均斜视度为(-49.18±6.03)。在观察组30例患儿中,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7例和13例。患儿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11岁和5岁,平均年龄为(7.9±1.5)岁,平均斜视度为(-50.46±5.85)。两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基线资料,均无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术后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在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基于人体大脑神经系统可塑性和迁移性的特点,借助专业的视感知觉训练系统,为患儿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训练程序,以此达到增强融合功能、脱抑制、双眼同视和立体视的良好效果,令患儿的病症问题尽快改善。该种方法的训练时间为外斜视矫正术后1d、3d和7d,单日训练2次,每次时长控制在10min即可[1]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以双眼视功能、眼位回退率、斜视度数和治疗有效率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使用SPSS20.0进行专业分析。以(61a44cd9444b8_html_e696429f9094e307.gif ±s)标识效果,经t/X2检验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从表1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患儿在术后的双眼视功能与斜视度数,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经开展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可得,观察组患儿的眼位回退率为16.67%(5/30),而对照组患儿的眼位回退率为43.33%(13/3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 比较对照组患儿和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30

20

8

2

93.33%

对照组

30

14

10

6

80.00%

X2





13.526

P值





<0.05

2 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前和术后的双眼视功能与斜视度数[n(%)]

组别

同时视

视觉融合

立体视

斜视度数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观察组

10(33.33)

22(73.33)

6(20.00)

18(60.00)

3(10.00)

12(40.00)

-50.46±5.85

3.66±1.21

对照组

9(30.00)

13(43.33)

5(16.67)

10(33.33)

4(13.33)

6(20.00)

-49.18±6.03

7.21±3.58

X2/t值

3.165

30.488

3.485

27.508

3.125

20.749

1.003

3.55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 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病症,会导致患儿出现复视、立体视功能下降、视物模糊和畏光等临床症状,对患儿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还会造成病症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令患儿的外貌形象、立体视觉、个人情感和心理情绪均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2]

    在本次研究中,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采取双眼视觉训练,主要是根据人体大脑神经系统的特点,结合患儿的具体病症情况,通过制定针对性训练程序和严格落实训练内容,使患儿的双眼间知觉眼位异常、注视不稳定、多维空间立体感知功能异常等症状问题得到尽快的改善,为患儿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极为有利的帮助作用。经数据分析可得,两组患儿在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的眼位回退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研究者梁得朝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分析一文中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得,视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中的临床效果较为优异。

    综上所述,将视觉训练应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中,在改善双眼视功能、缓解斜视症状和降低眼位回退率方面效果显著,令患儿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美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状况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

    [2]韩惠芳.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立体视觉恢复的研究[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8:9-10+14.

    [3]梁得朝.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觉训练对视功能重建效果分析[J]. 科学咨询,2021,(08):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