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民间艺术文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30
/ 4

宜春民间艺术文化 研究

陈锦平

江西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间艺术文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突出艺术文化成就,因而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精神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与文化活动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于此,主要对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价值,及高校教育与文化活动在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教育与文化活动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现阶段,我国对于高校教育与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开展高校教育与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推动高校教育与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及民间艺术文化的协同发展,切实推动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教育发展


民间艺术文化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创造和情感寄托,具有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变迁,民间艺术作为文化载体呈现出质朴、纯真的特质。我国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背景不同,形成了纷繁多样、数量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国家文化方针的指引下,发掘、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文化成为学术界科学研究的重点科研。

一、民间艺术文化与教育

1、高校教育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系

(1)、民间艺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上下五千年文脉的呈现,是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了社会转型和市场淘汰,保存至今的民间艺术弥足珍贵。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深化了对民间艺术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结构框架中的重要性认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如何让民间艺术文化在新时代社会转型和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永葆活力,成为现阶段一个非常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点,是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成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赓续的最佳场所。在2020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先生:“我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在学科建设上主要以‘文科’统称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系科,此后分别在1994年和2004年使用‘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统称。2019年,我国教育部推出‘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旨在通过发展新兴学科以及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生态。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有助于完善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基础、教学架构、实践方法,切实从中国的历史基础、社会生态、文化特性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的生活经验、文化事项、审美心理,深入研究和洞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律,综合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及信息科技等各学科成果,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发展相关研究、教育和文化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目前,国内各高校已把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引入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一些专业院校在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利用、配置、弘扬与传播上的成效初现。但从宏观社会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文化学科建设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民间艺术文化课在高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传播状态展开分析,总结了民间艺术文化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①、在教学理念上,当前个别高校教育体系未能充分重视艺术文化的本土化,导致部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度不够,个别学生在作品设计中模仿和抄袭西方绘画形式和元素的痕迹明显。为此,教师应向学生教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念,让学生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在接受西方文化知识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本土民族文化,努力吸收、借鉴民间艺术文化元素,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②、在课程设置上,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虽已实施,但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部分综合性高校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多媒体欣赏性教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于技能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部分高校存在课时不足和授课场地局限等问题,这就导致学生难以领会到民间艺术文化的深层内涵。一些高校的相关课程以论文写作或简单的作品为考核形式,在评价考核制度上,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部分学生所学的仅是皮毛,难以达到开阔视野、拓宽就业渠道的预期目的,更难以保证民间艺术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教育平台,高校教育也需要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形成办学特色,民间艺术文化与高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间艺术文化要在高校教育中有效的传承、创新,除了需要从教育改革上下功夫以外,还要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否则很多环节难以实施,如建设展览馆、聘请客座教授、交流学习、举办展览、汇报演出、外出考察等。

2、民间艺术文化促进艺术文化教育的发展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民间艺术文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突出艺术成就,因而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精神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学校艺术文化教学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于此,本文主要对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学校艺术文化教学在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学校艺术文化教学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具体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现阶段,我国对于群众文化活动、学校艺术文化教学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学校艺术文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与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和学校艺术文化教学与民间艺术文化协同发展,能够切实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此,必须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充分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和学校艺术文化教学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

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价值我国民间艺术是指源于民间、源于群众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艺术形态,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劳动人民是民间艺术文化最直接受众人群,民间艺术在创作形式与创作内容上都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真实生存状态,具有现实性、民俗性和服务性等一系列突出特征。正是由于具备这些特征,民间艺术文化才能长期穿梭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廊之中。中国民间艺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衣(夏布)、食(糖)、住(木雕)、玩(皮影戏、采茶戏、特色戏曲与歌舞)等。民间艺术自诞生以来,便与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不同时代的民间艺术文化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自信战略下,我国需要加大对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重视力度,以此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为传统艺术文化创造生存空间,使民间艺术文化在现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

二、民间艺术文化与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艺术文化高校的学生,因专业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吸收和利用新手段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水平,对于高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思政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打破思政教育存在的‘孤岛’困境和思政课教师‘单独作战’的格局,”需要探索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专业充满道德与情操和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怀,发挥协同育人是必要的。

1、民间艺术文化内涵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民间音乐文化、民间舞蹈文化和民间戏曲文化等多种艺术形式文化;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包括了民间艺术和工艺等各种表现形式。”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文化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一下民间艺术文化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民间艺术文化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艺术形象与原始文化符号,还直接传承着原始文化的核心观念。

2、民间艺术文化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民间艺术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我国不同地域风格的民间艺术文化为不同高校的艺术文化课特色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高校民间艺术文化人才的培养应不拘一格。”把优的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有利于利用地域特色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对于本土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宜春民间艺术文化,才能进而去理解宜春和我国民间艺术文化;对于来自宜春以外的学生,同样也应当学习和了宜春民间艺术文化,方便更快的融入当地生活;对于学校,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展现宜春的地域特色,则不仅让本土学生感觉亲近,也能使外地学生尽快了解宜春,也将极大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张力。因此,宜春的高校有必要大力宣传宜春民间艺术文化,培养学生对宜春民间艺术文化的兴趣,打造宜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特色。

三、民间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著名教育学家钟启泉教授指出“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在研究民间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之中。

1、民间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间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范围广阔,涉及种类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容,常见的民间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年画文化、剪纸文化、漆画文化、刺绣文化、木雕文化、书法文化、舞蹈文化、戏剧文化、曲艺文化、陶艺文化、砖雕文化、面具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2、民间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为推进高校校园民间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课题组成员多方调研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

(1)、邀请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高校校园,聘为客座教授,建设民间艺术文化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术文化交流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中心和交流中心等机构。

(2)、积极和当地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文化艺术中心、文化旅游局展开合作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地方电视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艺术馆、文化艺术中心、文化旅游局、大型社区等开办的各种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

四、民间艺术文化经济发展的价值悖论

当下,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人的身份认同需求越来越强,追溯自己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意识更加强烈,并在全国掀起了弘扬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新闻热点和新闻焦点。在此背景下,民间艺术文化由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资本的推动,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产生了民间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近年来,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被催生,这些文化产业的生成,一方面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再次繁荣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民间艺术文化原生性中的自我表达及人文内涵受到挤压,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造成了民间艺术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没落。以民间艺术剪纸文化为例:宜春工艺美术师张开桃创新的超写实剪纸作品,强调手段创新,通过多层叠加的方法使剪纸作品造型深邃、厚重,收获了写实油画的效果。九三学社宜春市委会副主委、宜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友亮说到:“谁将妙意寄工巧,溪藤雪莹金刀小。张开桃老师的作品色彩单纯、明快,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其实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技艺,但张老师采用‘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巧妙的将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树木、人群、动物等进行有效的组合,利用长短、疏密、曲直、刚柔的线条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出不同质感、量感,形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祝贺张老师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张老师能秉承自己的初衷,将这一传统艺术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带动和激发更多的人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五、总结

民间艺术文化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承载了中华民族文明几千年的精髓,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现今,民间艺术文化和高校教育建立了艺术文化发展关系,民间艺术文化通过高校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高校通过民间艺术文化的课程设置具备了办学特色,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通过民间艺术文化课设置平台,高校能够使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走进课堂,走进高校学生的学习中,让当代高校学生直接、全面地了解并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喜爱民间艺术,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的使命感。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学生是创造力的核心,只有将民间艺术文化渗入高校教育,不断地优化、完善其课程设计,才能更好地推动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和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2020年)规划项目一般课题《“十三五”时期宜春民间艺术文化研究》(编号:YCSK1-202009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锦平(1989.03-),男,汉族,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学、艺术方向

职业:教师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胡燕,《探索基于高校美育的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2017

(2)、罗斌、吴静姝、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陈昕,《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与实证研究》 美术大观,2016

(4)、王渭兵,《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20

(5)、张静,《浅谈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文化传承》北方文学旬刊,2014

(6)、高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2010

(7)、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8)、林贵雄,《民族民间艺术融入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艺术教育,2008

(9)、潘鲁生,《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61a586b773425_html_b3e4b0c99961ac13.gif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