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心理的机制考察——基于文化模式理论的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30
/ 3

深层心理的 机制考察 ——基于文化模式理论的解读

史连祥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本尼迪克特在文化人类学界熠熠生辉,主要表现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上。她构建的文化模式理论系统阐述了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模式化是各种文化要素不断选择、交融、整合的过程,运行机制实质是文化变迁。同时,她进一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文化研究中,着意于挖掘各国家或民族的深层次问题——精神特质或心理机制。

[关键词]文化模式;研究视角;文化整合;文化心理

[作者简介]史连祥(1989— ),男,山东省临沂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一、文化观与文化模式的解读

文化概念界定的不同表明着研究者所具有的独特眼界和独特研究旨趣。对于从事文化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文化观是他们的眼睛,奠定其研究取向的基本格局。尽管本尼迪克特是文化模式理论的开创者,提出文化模式这一概念,但通读《文化模式》,她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尽管如此,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支言片语中捕捉一些信息,随之进行概括、凝练,进而归纳出概念的定义。

先看文化观。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文化是以一定的独特的性质和模式存在的,历史的凝结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基本生存方式。[1]从内涵来看,文化具有独特的性质和模式。从外延来看,文化是行为方式的下属或种。行为方式或基本生存方式是文化的上属或类,例如有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有印第安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有普韦部落人的行为方式等。

再看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指出:“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每一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当那些最不协调的行为对完全整合的文化接触后,它们常常通过最不可能的变化而使他们自己代表了该文化的具体目标。”[2]在本尼迪克特看来,这就是文化的模式化。更直白地说,文化模式的形式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历练,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世代延续而结构化或形式化。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模式是人民普遍接受的共同遵循的风俗习惯,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或者说,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国家所具有的由各种文化特质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独特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理论规范等构成的。

二、文化模式理论的研究视角

)文化整体与文化联系的视角

文化整体就是把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处理。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的整体性是最重要的性质。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能够挖掘出更多文化背后的深层价值取向。因此她将文化整体性看作是文化要素的有机整合。不同类型的文化特征在统一的核心主旨下趋向于一致,最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现代科学在许多领域都表明,整体不是它的所有部分的总和,而是一种部分之间的独特组合和相互关系而产生的实体。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不可能是散漫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秩序整合起来的。只有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对各种文化特质和组成要素之间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整体并非是所有部分之和,而且有些可能成为焦点部分的特质之排列和内在关系而产生的新实体。与此相似,各种文化也多于其各个特质总和。”[4]14很明显,这是对传统人类学持有观点的进一步发展。本尼迪克特说以往的人类学“投入了对文化特质的分析,而没有致力于研究已形成为整体的文化”[2]37。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基本着眼于具体的文化特质——巫术、图腾、常识、仪式等,即使涉及到文化总体上也基本上是笼统地把各种文化特质简单总和一下,由此探讨文化的进化传播、变迁等。而文化模式理论中的文化整体视角并没有停留在具体文化特质的一般功能分析上,也没有笼统地谈论文化整体的演进和发展机制,而是观照到了各种文化特质的复杂关联。本尼迪克特一贯的研究风格便是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特性,并总结出一个通用的模式。例如在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文化的研究上,作者在主体的选择是宏观的,但研究的并不是普韦布洛人发展到某个阶段或某一个层面上的产物,而是对整个发展历程进行了综合的把握。

)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

本尼迪克特说:“没有一项任务会比充分思考文化相对性更为重要了。在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个领域内,文化相对性的意义至关重大……承认文化相对性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些价值不必是各种绝对主义哲学的价值。”“我们追求不同的目标,而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我们不可以应用这个社会的目的和手段,来衡量和判断另一个社会的目的和手段。因为从本质上说,它们是无法进行比较的。”[2]211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但同时文化也具有自身的特性,无所谓等级优劣之分,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不能贸然地把一种文化简单地理解、还原为另一种文化的原始阶段。相反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每一种形式的文化,并且养成自觉的世界文化意识。诸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平等的。我们需要的是“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这就要求我们达到两点:第一,尼尔所说的“承认文化多样性”;第二,诸文化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总之,文化相对主义体现的是本尼迪克特的一种对人类世界的人文关切,至于她的文化性格是息息相关的。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在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中把握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并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比较的视角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写道:“理解个体行为,不仅需要把他的个人生活史与其天资联系起来,并将这些与一种任意选取的标准相比较,而且必须把它的同类反应与其文化习俗中提炼出来的行为联系起来。”[2]因此文化模式的确立需要建立在与同类的文化比较和文化习俗的特质基础之上。在研究原始部落文化时,运用大量实地考察的一手资料,结合比较和归纳的方法进行研究。

)文化心理的视角

本尼迪克特开创了将心理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新范式。从自身角度看,本尼迪克特对心理学十分感兴趣,曾专门与心理学家合作探讨了人格分析的方法。因此本尼迪克特的研究风格带有明显的心理学特征。并且本尼迪克特也擅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化模式的形成过程,开始在人类学中进行有关集体心理的研究。此外本尼迪克特的创造性工作在于将文化与人格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绫部恒雄在《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将本尼迪克特视为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从文化模式角度来看,文化模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追寻的风俗习惯、精神特质。可以说文化模式是一种行为心理学的概念。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的研究基础是行为心理学,将研究重点放在一种文化圈内的人群的行为心理基本特点,认为这种心理基础一旦建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文化模式理论可以将所有的文化特质进行文化模式化。文化模式概念的引入与研究将文化现象和文化特质建立在人类行为机制和人类心理内在动因上。

)文化习俗的视角

本尼迪克特首先将文化模式的研究出发点放在习俗上。在《文化模式》中,她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指出自己研究的领域是关于习俗的科学。她认为习俗在经验和信仰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任何人在看待问题时都无法摆脱自己原有生活模式中风俗的束缚;是风俗,而不是本能塑造了个体。如本尼迪克特通过对三个民族的习俗考察论证了自己的理论。在三个民族中,本尼迪克特将祖尼人、克瓦基特尔人、多布人的习俗进行比较,发现祖尼人是一个注重礼仪的部落,属于阿波罗型文化;多布人将恶意、奸诈视为美德,注重情欲,属于偏执型文化;克瓦基特尔人具有传承狄俄尼索斯行为的倾向,属于酒神型文化。

三、文化模式理论分析路径

(一)基本预设:人的本质是由文化(习俗)塑造的,而不是遗传的

“在一个家族里,遗传的重要性是十分巨大的。但遗传只是家族内部的事,超出这个范围便成了一种神话。”[2]14“人类的文化遗产,无论好坏,都不是生物遗传的结果”[2]13。“事实上,将人们联接起来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思想和准则。”[2]15因此,本尼迪克特尤为强调人的文化塑造作用与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同。

(二)分析路径:以文化整合观为媒介

“文化行为是地域性的、人为做出的、千差万别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穷尽它的重要意义。”[2]45因此,文化具有地方性、人为性、多样性,这是文化整合的前提。文化整合就是指构成文化的诸文化要素、子系统与层次之间相互适应、相互综合变为整体或完全的过程。文化整合将所有的文化要素、文化习俗根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原则,转化为一致的模式,来“体现该文化独特目标的特征”[2]45,这就是“文化的模式化”。文化模式化使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文化整合产生一个各部分的独特安排和相互关系的结果。

61a58792a5830_html_ac8cde3781e96016.gif61a58792a5830_html_69e0452eeac51de.gif61a58792a5830_html_edcc9ca1b2091370.gif

创造

顺应

整合

61a58792a5830_html_e99300ba1314b136.gif

图1:文化分析路径示意图

放到本尼迪克特的理论话语体系中,她格外推崇整体化的研究,“整体构型研究远比各个部分的连续分析来得重要”[2]49。那么,如何进行整体观视野下的文化研究呢?首先,文化整合的条件是选择。通过选择使得文化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也使得其他文化之中的某些要素被选择,并且被改造成为本族文化特质的一种,在文化目的前提下,通过选择和吸收,对本文化进行改造,舍弃不可用的文化特质,进一步形成新的文化整体。“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的文化模式都利用了由潜在的人的目的与动机所组成的巨形弧中的某一片段,正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见到的那样,任何一种文化也都利用了某些经过选择的物质技术或文化特质。人的一切可能的行为都分布在这条巨大的弧中,这条弧是如此的庞大,并充满了如此众多的矛盾,以至于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利用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内容,首先需要做出的是选择。不经过选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被人理解。每一种文化所选择和吸收的意向,比这种文化以同样方式所选择的具体的技术或婚姻形式重要得多。”

[2]224-225其次文化整合的结果是文化整体的新构和文化模式的完形。文化要素在民族精神气质的统领下,不断地交融、碰撞、整合,趋向于具有一致性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一种文化在它自身某种规范化的动机、情感、价值、准则的作用下,从周围地区的那些可能的特性中选择其可用者,而舍弃了那些无用的东西。它把这些要素、特性重新改造,使它们符合自己的需要。这就是文化整合的作用,也是文化整合的结果——文化模式的形成。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整合的作用关系到个人如何根据其文化的主观标准,对文化要素加以选择、修正。最后,文化整合的价值取向是文化多元性。也就是说,文化交流的结果不是“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

(三)文化影响:文化模式对个体的个性心理、精神气质的塑造

1.文化模式与个体的互动作用

文化模式与个体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群体的行为是由许多个体的行为构成的。个体的生活行为必定要放在群体的标准之下,才能够去描述文化动机例证的个体行为。个体的文化背景为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提供原料。个体发挥潜能必须是一个完整意义的社会中。人作为社会中活生生的个体,人的生活必然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形成也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文明中的任何元素,归根结底,没有一项不是出于个人的贡献。”[2]第二,文化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文化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生存的养分、活动的准则。“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适应,每一个人,从他的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习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小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造物了,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2]239“社会的文化提供了个人赖以生存创造的原材料。如果文化贫乏,个人就会受害;如果它丰富灿烂,个人便可得到大大发展的机会。”[2]

2.文化模式塑造着个体的个性心理

文化塑造了人,塑造了个体的个性心理。个体的生活习惯首先是适应他所生活的小社区中的世世代代的生活标准和生活模式。个体的文化特质必然是其所生活的文化大环境中的一个特质分支,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所受到的文化影响也不尽相同。换言之,当一种文化群体中的人渐渐成长,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时,群体的习惯便成为他们约束。从另一个角度看,本尼迪克特主张对各种文化要素要保持包容的态度,理解文化的特性不能单一的在一种文化特质上去研究,而是要从文化整体上去把握。把一种文化的意义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表明文化模式对个体人格的持续塑造作用——“顺应”、“接受”,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因为,文化模式就是特定的民族心理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表现形式。心理结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等前提性因素的具备,一种文化模式就已经巩固了。“每一种形式都带来自己的普遍的内驱力和动机,这些内驱力和动机决定着它们过去的历史和未来。”[2]180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服从于一个主导动机,即某种特有心理反应突出到可以支配自己整个文化。不同社会秩序和个体心理的根本点在于文化模式。因为“重要的社会单位不是制度而是文化结构”。[2]180

3.个体对新文化的建构、创造

人不仅是文化衍生物,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文化具有创造、建构的作用。本尼迪克特说:“文化中所具有的任何要素,归根结底没有不是个人所作的贡献。”[2]196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从来不能与作为其组成的个人相分离。作为超越自然的社会存在物,人生活于自己创造的文化世界,注定要同前人创造的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而且还要在既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新文化。在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习俗等都受到约束,对前人的文化有选择的继承。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张燕,傅铿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李伟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探析[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