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大学生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张晶

天津商业大学 301617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当前社会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弱势群体所处困境,积极探寻一套有效帮扶机制,助力弱势群体大学生迅速走上社会,恢复主要社会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帮扶机制

  1.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和类型。

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经济背景不同,个人的主观因素( 如学习能力与成绩、在班级和学校的地位等) 不同,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不同等”【1】,这类学生群体因不同方面的缺失,在发挥社会功能上,积极融入社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人才市场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面临就业会遇到更多困难和问题。高校培养的人才如果不能及时步入工作岗位及时就业,这对人才市场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同时也容易引发很多次生问题,因此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一定要妥善解决,才能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

当前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大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学习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和身体缺陷弱势群体等几个类型【2】,以上几类学生群体,面临毕业时处境更加艰难,因此本文从这类群体入手,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促进这类学生群体迅速就业,助力学生们主动回归主流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1. 大学生弱势群体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现状。

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平稳,各行业逐步完善,加上疫情突发等原因很多实体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人员需求量收紧,这对于毕业生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来说,就业困难进一步增大,解决好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无疑是高校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1.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3】。大学生弱势群体因身体、生理、家庭等各方面原因,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比如当前人才市场中就是会存在一些岗位“只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等规定,或者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时长会因“贫困”而无力通过教育获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而陷入被动地步,这样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只有加强外部支持系统的同时,自己内部也要做出改变,只有自己努力从弱势群体走向自立、自尊、自强,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

2.政策支持系统不充分。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一起做出努力,就当前社会结构方面来说存在一定缺陷,国家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扶助和关怀政策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当前的就业市场仍存在因种族、性别等形式的歧视,社会环境和国家立法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这类人群努力去调整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红利。

3.学生本人自信心不强。就弱势群体本身来说,弱势群体的出现是因为个人自身资源不充分,个人能力不足,包括自身存在肢体残疾、心理疾病、性别、家庭困难等原因,这类人群社会支持系统非常薄弱,因而学生本人自信心不足,所以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经历几次失败或者碰壁之后,反之又容易给这类特殊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因此会更加消沉和自卑,进而强化他们所处弱势地位。

  1. 探索大学生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

  1. 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的,变化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弱势群体恢复社会功能,回归主流社会。(1)注重道德品质的塑造。关注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尤其要加强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抗打击、抗挫折和抗逆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积极增强社会性适应。(2)做好心理引导。辅导员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就业辅导时,必须引导学生争取看待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鼓励同学们要摆平心,勇敢面对社会,建立以强大的信心,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2.学生本人做好职业规划,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弱势群体学生从自身出发,认清自我,主观做出努力和调整,调整择业观念,学生本人不能以“躺平”的心态,直接放弃对自身的要求提高和进步,学生本人一定要主动积极从自身能力培养出发,提高实践能力,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全方面提升职业技能和水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3.就业指导部门介入,分类制定相应帮扶机制。学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制定“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有的放矢实施就业帮扶,从学生大一入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针对弱势群体的同学建立“一人一事”、“一人一册”的工作台账,积极开展个案辅导,采取个案管理的方式追踪学生的发展状态,为其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资讯,准确掌握学生的即时情况,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干预、引导。

4.专业教师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从专业教师角度上,教师在课业辅导、实习和就业等方面提供渠道和资源,就业指导教师做好宏观政策宣讲、简历制作、信息筛选、面试培训和求职技巧等方面引导,弥补同学们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就业竞争力。

5.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育人提升就业。政府部门、社会热心人士、企业家等积极主动参与到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通过各自不同的形式助力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政府部门积极给与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接收一定程度弱势群体大学生,提供特殊岗位,并努力解决特殊群体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协调各方面工作,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照顾。

无论是贫困生、肢体残疾学生还是心理困难学生等不同的群体,他们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同学就业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要共同发力,改革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可用各种资源,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积极发挥社会功能,服务祖国,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1】谭美军,何期,近年来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62-165

【2】彭波,沙莉,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若干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鲁守栋,李楠,张怡炜,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界定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