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厘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2
/ 2

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厘定

田叔花

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 延庆 102100

摘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自20世纪末初见改革端倪,历经21世纪初10余年孕育萌发,自2012年以来,其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较快的新兴领域。由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加之其本身演变的复杂性,即既有对当前农村教育的现实回应,又有对未来启蒙教育的改革期望,既有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历时反思,又有对国际教育的共时比较,因而糅杂着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解决“为何需要”“需要什么”的问题,才能更好回答“如何培养”的问题。“需要什么”的问题实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问题,是构建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在小学全科教师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中,应首先于各类问题中明晰其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教师教育;全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乡村学校日渐萎缩、乡村小学班级规模逐渐缩小的当下,小学全科教师日渐引发社会关注,其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但遗憾的是,由于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上一直存在诸如核心概念偏颇、培养观念偏误、培养定位偏狭、培养机制偏离及培养课程偏失之类的问题,明显制约了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文章提出应厘清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概念、端正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观念、瞄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定位、匡正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机制、完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

1人才培养规格及其功能特征

1.1主导性特征

高校培养人的活动具有系统性,即构成了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各专业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及国家、地方、行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则是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培养规格,依据培养规格制订教学计划和各种教学文件,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并组织具体的教学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即建立所谓的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体系。OBE体系旨在通过前置性的整体设计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随意性,其核心是产出导向。人才培养规格作为预期产出成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整合教育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

1.2基准性特征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其本身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链接专业外在需求与内部建设的中介,既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主导依据,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即人才培养规格要能够反映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所应达到的、普遍适用的质量标准与合格准则。一方面,人才培养规格需要随着专业外在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修订,以主导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培养规格也要为专业内部人才培养过程和产出提供质量评价、监控的基本标准。因此,人才培养规格应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评估性,它既要接受外在需求对其合理性的评价,也要为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以及目标的达成度提供评价标准,以促进专业基于评价反馈而进行动态的持续改进。

1.3实践性特征

人才培养规格的实践性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其基本标准指向于实践,即人才培养规格应明确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时间在社会和岗位场域的发展预期,要能够为其专业实践的用人单位及培养单位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至师范生本人等利益相关方理解和认同;二是其导向体系可分解为实践,即人才培养规格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能够在其主导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全程分解和行动落实;三是其目标设定可达成于实践,即人才培养规格应具有目标达成度,经过学校的系统培养和师范生的个人努力,其目标预期是能够实现的。

2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厘定依据

2.1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

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我国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应遵从国家宏观教育目的及其自身的学科专业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总体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上规定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办学性质,又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德、才两方面规定了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在学科专业属性上,目前国内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一般依托于教育学科的小学教育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层面规定了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其明确规定教育学类专业应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明确小学教育专业是 “教育学类本科专业之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2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理念

依据“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高等教育和相关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基础性规定,第二个层次则是高校综合社会需求多样性、区域经济特殊性以及专业培养定位而确立的具体化、个性化标准,其体现了专业自身的办学理念。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启动了小学全科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但目前各培养院校在其人才培养规格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就是作为教师教育的新兴领域,当前人们对什么是小学全科教师以及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定位、能力表征等根本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高校基于对专业内涵及其价值的独特理解可以设定不同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规格,但这种独特理解本身应该符合专业内在的本质特征。相对小学师资分科培养的传统模式而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承载有自身变革性与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其人才培养规格也必然应充分考量其理念的时代内涵与特色。当前,直接关涉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厘定而亟待厘清的问题有两个,即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定位是 “服务农村”还是 “引领卓越”? 小学全科教师的能力表征是 “全科教学”还是 “能力综合”?小学全科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称谓属于本土概念,其在实践层面广泛展开的现实动因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小学点多分散、办学规模小、教师结构性缺失,许多地方需要跨班级、跨学科教学的现实问题。但另一方面,从国际范围内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没有使用这一概念,但秉承小学教师是一种 “综合性职业”的理念,一般都要小学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整合的教学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新兴领域,需要在诸多理论与实践争议中首先厘清其人才培养规格问题。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主导性、基准性和实践性功能特征。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应遵从国家宏观教育目的和学科专业属性的基本要求,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理念,在结构要素上则应参照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和小学教育专业的质量标准、认证标准。结合以上基本、理念和结构依据,文章尝试从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知识、能力三个要素共八个维度,亦即“一种精神、两种知识、五种能力”来阐释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杨慧.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

[2]李慧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廖娟.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4]余小红.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谢山莉.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河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