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视域下侨乡生活课程实践研究——以中山市南区生活课堂实施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2
/ 2

课程整合视域下侨乡生活课程实践研究 ——以中山市南区生活课堂实施为例

李亚利

中山市南区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


课程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课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多个省份明确“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要求中小学“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具有前瞻性的文件出台,充分体现了主管部门对课程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1.生活课程体系构建

从课程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出发,基于侨乡南区开展多年的“生活教育”探究,笔者从“三关注”(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能力)出发,构建生活课程体系,从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方面,指向南区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指向南区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课程实施者教师角度落实,体现在活力班级建设以及三七课堂达成;从课程实施对象学生角度落地,力图体现在言行举止、听说读写八个字的内化外显。

2.生活课程实施路径

基础性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中山市教体局下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安排》来贯彻落实。以《中山市2020-2021学年度小学课程安排表》《中山市2020-2021年度初中课程安排表》为例(略):

从课程计划安排表中可以看出,小学与初中均设校本课程。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为必修课。学校是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纳入对学校课程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课时安排可分散,也可集中,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开设选修课,课程设置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为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提供了空间,因此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好选修课程。课程安排中还明确指出,“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乡土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经历、体验、感悟、综合和提升的机会、条件”。

以南区为例,基础性课程可以基于课程表落实实施,而拓展性课程则可以有效利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选修课的设置来实施,更提倡学科课程之间壁垒的贯通融合来实施。要鼓励教师解除学科隔阂,努力探索开展课程整合,例如爱劳动,除了综合实践、科学、心理健康、道德与法治、美术,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等学科也可以融入实施。再如开发“侨乡二十四节气”系列课程、“亮亮带我游良都”系列课程、“百家姓之侨乡姓氏”系列课程、“侨乡本草”系列课程等,语文课上的诗词楹联、数学课上的推算节气日期、历史课上的朝代更迭、美术课上的建筑构图、地理课上的岭南物候、音乐课上的环城民谣、体育课上的非遗传承马家枪等等,浓浓的地域文化充盈着生活课程内核。

3.基于研学的生活课程整合

“加一加,减一减”是生活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实施策略。面对纷繁复杂的课程门类,愿望是美好的,可是课程计划中小学周课时量为27-30节,初中周课时量为30节,因此,开发设置的课程要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以“主题”为核心,倡导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

以研学实践为例。南区本土历史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独特厚重的华侨文化、忠孝文化、商业文化、名人文化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侨乡生活课程的灵魂构成,需要全体良都人特别是青少年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在“研学实践”大背景下,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从课程的高度去规划思考,也要脚踏实地,从课程的落地实施来分头落实: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生活课程的构成内容,依托七所学校所在地域,将课程分布为中心片区(竹秀园、沙涌、恒美、马岭)、良都片区(渡头、福涌、寮后、金溪)、北台片区(北台、曹边、树涌、分花水);在课程实施方式上,由学科教师牵头、设计,家长委员会组织、保障,区公益园“侨乡导赏”项目组提供讲解、技术支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校实现全学科介入,即在实施过程中打破学科边界,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的联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合。

课程实施分步走:一是全员走出去,脚踏实地;二是主题探究看进去,目中有人;三是无边界课堂玩进去,胸中有文。

走出去:侨中英才学校组织小学部和初中部学生,分两个半天分别走访了马应彪纪念公园、渡头抗英纪念馆、马岭茶亭、功建铁城梁公祠、马乐山故居等美丽村落、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建筑物以及其他历史遗址,探寻独特的良都文化。竹秀园中心小学全体家委会成员亲子家庭,在校长带领下,走进曹边古村落,看侨校遗址、碉楼老屋、稻田炮楼、古庙牌匾、麻石街巷,近百年的老学堂,以及青翠的幽静山林碉楼触摸历史,感受良都华人华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以爱国爱乡的情怀。良都中学组织学生参观珠江纵队遗址、孙中山故居、中山城等,其他各学校也组织学生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海战博物馆等。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部分学生于暑假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类游学活动,如初三学生前往桂林开展研学实践,同学们欣赏了桂林山水,参观了秦始皇时期建设的水利工程灵渠、历史遗迹广西贡院等,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看进去:区课程整合专题工作会议就“小眼睛看良都”主题研学线路再次出发的号角吹响,各学校在区、校班主任工作室以及各学科组的策划带领下,依托区公益园“侨乡导赏”项目组,就马应彪故居、曹边村落等线路集中组织研学。各学校立足家长委员会,以班级亲子活动为途径,以班级微信群为载体,开展“小眼睛看良都”“我和爷爷奶奶游良都”“小眼睛看北溪”“小眼睛在渡头”“亮亮带我游良都”等亲子研学实践活动。可贵的是,部分班级在研学实践前有“初读”(阅读《良都风物》《Hello南区》《南区余韵》),研学实践中有“探究”(小组分工进行田野调查、数据采集、物相拍摄),研学实践后有“成果”(小组合作完成调查小报告、手绘地图、导游词、微视频、微信朋友圈发布等)。更喜的是,成果呈现的方式不仅仅止于班级分享展览这种平面延伸,基于信息化媒介,班级微信群中的微视频、导游路线等成果,既是活动的再现,更是学生能力迁移、语言表达、感悟具化的螺旋上升,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61a874c1ddd6d_html_3a468d7ffe9d1e5e.png 年来,南区各学校寒假、暑假实践作业均设计了基于校情学情的侨乡研学主题实践作业。如良都小学由学校美术教师自创手绘地图,用“侨乡旅游地图”形式将学习研修任务“散点式”分布,用完成任务单、盖亮亮章形式确认学习成果。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学校均会进行寒假实践作业展览,呈现假期课程丰富的成果,效果显著。这些研学活动,有了活动前期学科教师的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有了比较专业的项目组解说支持,有了家长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更有活动后期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展览,已经初步具备了课程整合中“无边界课堂”的特点,在时空上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边界,并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无限延伸。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意表达,促使其在无边界的课程中获得思维和眼界的拓展,给学生的成长创造无限可能。

玩进去:生活教育的核心就是“做中学”“玩中学”。目前,我们结合2020年市级立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开展课程统整下的主题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立足侨乡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超学科统整”形态,以特定主题为中心,完全打破学科概念,每一个学习主题都可以是多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实施。如:“基于百家姓的侨乡姓氏研究”“亮亮带我游良都之侨乡研学实践”“侨乡本草实践研究”“侨乡宗祠”“侨乡楹联”“侨乡民俗等”等,在“听说唱演练”“吃喝玩乐习”中“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能力”。在不断思考“学习如何发生”,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构建新型的“融合式学习——无边界的课堂”侨乡生活课程过程中,帮助学生跨越知识的边界,淡化学科边缘,融合学科知识,在生活认知求证中不断探究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而主动建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毕竟,世界是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而生活正在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教师读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当代老师进修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

[4]中山市2020-2021学年度小学课程安排表2020

[5]中山市2020-2018学年度初中课程安排表201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