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2
/ 2

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姜涛 聂事旭

巫溪县宁河初级中学校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历史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一标准迅速成为国家新提出的对人才的新型评判标准,强调个人应当具备的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实践能力。中学课程中教师应当迅速转化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本文主要讨论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及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课堂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引入了核心素养,意在通过教师采取的多样化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教师应要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功能,更好地开展历史课堂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水平。

一、培养的策略

(一)运用唯物史观,掌握科学学习历史方法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是不能用自己的看法来改变历史,都是基于基本的原理的。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等等。在学习历史时,充分利用唯物史观,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罗斯福新政》中罗斯福新政带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要及时进行调整。这里运用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还可以运用唯物史观将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作比较。所以在学习历史是要抓住唯物史观的观点运用于练习上,这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基于基础知识,以时空观念培养能力

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核心思维。学生能够把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然后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但对于初中生而言,时空比较遥远,他们并不能够直观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思维导图、综合比较等方式,帮助他们置身时空之下,逐步加深认知。例如八年级上册中,中国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学生可以在练习本中做一个思维导图,以开始: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到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北京条约》到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再到完全陷入: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样既能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也能前后联系。学生的时空观念就能建立起来,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合史料实证,构建整体认知

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过程。而史料可信度一定要实证。史料实证呈现形式由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多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而富有价值的,并且能够传递核心价值和精神,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中的关于郡县制,我们可以通过史料: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葛剑雄《我们的国家:疆域与人口》通过设问:根据材料,概括秦朝郡县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这就是以史料实证来教会学生理解郡县制。所以对历史的学习,通过史料实证更能体现其价值。

(四)注重历史解释,提升理解能力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史实就是已经真实发生,不可改变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五四运动。但对不同的历史事件都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比如在八年级历史的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让学生学会历史解释,就是让学生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既能够有理有据说出自己的看法,又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又比如在九年级中巴黎和会时,通过美、英、法参与和会目的的史料及漫画分析,进而得出此次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大会。在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时,可以补充史料“《全国工业复兴法》实行不到两年,联邦最高法院却裁定该法案违宪。”美国在不同时期进行政策的调整,这是何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新政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制度的一次调节,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表象中发现问题,全面、客观评判历史事件的本质,达到能力的提高。

(五)寻找家国情怀,体现核心价值

初中阶段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获得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正确理解,在学习过程当中寻找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展现我国古代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产生浓厚的自豪感,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中国近现代史上所遭受的屈辱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为祖国努力奋斗的热血激情。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中,让学生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他们的英勇事迹表达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而团结奋斗;又如在学习抗日战争中,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了30万人,学生就从这个数字很难感受到日本对国人的残暴,所以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史为鉴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做事方法,学会区分黑白对错辨别是非曲直,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自己健康成长。

(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可以了解先辈们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民族大义甘于付出的感人事迹,领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中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懵懂好奇的时期,很容易被外界的不良信息所干扰,从而养成不好的思想品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历史人物的熏陶,能让学生感悟出先辈们的大无畏的精神,本着向先辈学习的心理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结论: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初中历史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启蒙课,要求学生学会划分历史阶段,收集、查阅不同的文献和影视资料,梳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更是在为高中的学习打基础。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材料和书籍的论述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结合史论,从来源、性质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争取能够全面阐释自己所提出的历史问题。同时,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授人以渔,改变过去僵硬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小组讨论、专题演讲、辩论赛等方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的思维逻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2017(2):26.

[2]韩秋香.基于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案例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7.

[3]张新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7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