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点” 找“点” 拓“点”——谈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文本的解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2
/ 3

知“点” 找“点” 拓“点”——谈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文本的解读策略

徐桂珍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城北小学幼儿园 四川 德阳

618100


【摘要】 在语言教学中,总有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选好切入点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就抓住了全文的“神经中枢”,切入点的深入拓展能够透彻地解读文本。本文从抓文本标题中的关键词和隐性问题中知“点”——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本中找中心句挖点,找关键词破点,找空白点悟点——观滴水可知沧海;从延伸中抓问题,找主线拓“点”——瞧一纹而得整虎这三方面阐述如何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提升语言课堂的有效性,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幼儿; 语言活动; 文本解读; 策略

【案例背景】

在一次中班《巧克力饼屋》听课的过程中,我的思想随教学活动的展开不停地在发生着变化:

课开始,教师引导小朋友观察巧克力的形状,有“圆形、三角形、爱心型……”——我想:也许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或者区分图形;

接下来,教师问孩子“你觉得会造什么样的房子?”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观察房子的烟囱、窗、房顶等。——我想:也许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房子的构造或者建造房子的步骤。

最后,来了一群小动物,小动物们说:“我想到饼屋睡一会,我‘保证’不吃巧克力”。

师:“保证是什么意思呀?”“

幼:“保证就是说到做到”。——我又想:也许,“保证”这个词才是文本的中心思想。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文本蕴含的知识内容如同参天大树一般枝繁叶茂,可选择的切入点很多,教育价值也尽不相同,如何找准切入点是实施“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切入点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它虽然“细小”却力量强大,寻找切入点是为了避免曲解文本、泛解文本、偏解文本,由一个“点”发展成为“一条线”,最后扩展成为“一个面”,层层递进深入文本的中心,使文本在切入点的突破中,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解读文本的切入法。

一、标题中知“点”——窥一斑而见全豹

眼观六路指的是眼睛所涉及范围之广,而文章的标题就犹如文本的眼睛一般,给人以明了之意,为解读文本指引方向,抓住标题中的“点”如同黑夜中点亮一盏明灯。标题中的切入点虽小,但能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标题带给幼儿“新奇”、“幻想”,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标题中“显性词汇”与“隐形问题”的指引,对标题进行分析、解读,从简短的标题中挖掘具有价值性的关键词或者问题,对幼儿探索、发现、思考起到一个推进作用。

(一)唤醒经验:抓标题中的关键词

文本的标题一般是简短词句组成,如何在这几个字中抓住切入点呢?首先,可以通过“显性词汇”入手,抓准标题中的关键词,切入主题,指引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分析、解读词汇,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案例一:在小班绘本《好饿好饿的小蛇》中,教师首先明示本文的标题,并挖掘问题“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蛇”,凸显标题中的“饿”,然后教师步步引领“饿了怎么办?”“在它很饿的时候,它会怎样吃东西呢?”“你来学学小蛇吃东西样子好吗?”……。

《好饿好饿的小蛇》是讲述一条小蛇吞下苹果、香蕉、葡萄甚至是小树儿引发的滑稽而夸张的故事,其中“嗷呜”吞食是本文中的一大亮点,如何体现一口吞食的效果呢?上述案例中,老师把标题中的“饿”作为文本切入点,通过幼儿对“饿”的感受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探索、思考、表现。幼儿认识“饿”,了解“饿”,因此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标题中关键词的同时不忘充实幼儿的经验,让幼儿了解词汇的意思、表现词汇的意义、发挥词汇的作用,以词汇切入文本、拓展文本。

(二)激发好奇:抓标题中的隐性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往往会看到让人“质疑”的标题,“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引领幼儿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因此,要抓住幼儿好奇心理的特点,挖掘标题中“隐形问题”,探究文本。

案例二:儿歌《谁会飞》

师:谁会飞呢?

幼:小鸟会飞。

师:小鸟为什么会飞?

幼:小鸟有翅膀所以会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呢?

幼:翅膀动来动去就可以飞了(幼儿边说还不停的挥动双臂)。

幼:飞机有翅膀也会飞。

幼:老鹰也有翅膀也会飞……

师:原来有翅膀的可以飞,那你见过没翅膀的也能飞上天的东西吗?

幼:我看到气球可以飞。

幼:风筝也能飞、烟花也可以飞……

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标题“谁会飞”作为文本的切入点,幼儿的第一反应就是“鸟”, 教师抓住幼儿的反应给与肯定并及时追问“为什么”“怎么飞”,在交流、总结中幼儿知道“有翅膀的”就会飞,从而延伸到飞机、老鹰等,到这里教师并没有结束话题,而是继续引导,幼儿对“飞”的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为儿歌的创编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把文本中“问题”作为儿歌的切入点,目的在于调动幼儿积极思考的态度,同时能够结合生活和观察所得的经验进行系统化的梳理,达到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成长的效果。

二、文本中找“点”——观滴水可知沧海

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观滴水可知沧海,要求我们善于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挖掘主题,找出文本的关键词突破主题,找出文本的空白点感悟主题,这些都需要钻研文本、把握文本,抓住切入点细细品味、思考,挖掘主题教学的新思路,突破主题教学的新观点、感悟主题教学的新措施,找准切入点对文本进行统筹规划,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实施效课堂教学。

(一)找中心句,挖点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中心句”在教学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小班幼儿,正在“学话”阶段,因此,教师往往会看到目标定位中会有这样一句话“在看看、说说、玩玩中学说短句,体验活动的乐趣”,这个“短语”指的就是文本中的“中心句”,中心句作为文本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文本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中心句的“教”和“学”将成为教学中的一大突破点。

案例三:在小班语言活动《谁最羞》中,教师首先以幼儿经验展开话题:

师:你们每天是怎么上幼儿园的?

幼:妈妈送我上幼儿园的

师:你们是怎么来的?

幼:走进来的。

师:小鸡也来上幼儿园了,他会跟着谁一起来呢?

幼:跟着妈妈。

师:小鸡跟着妈妈怎么来呢?

幼:小鸡跟着妈妈走进来。

师:哦!原来是‘小鸡跟着妈妈,走——走——走’。

中心句作为文本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教师通过一个中心句的分解、学习、练习最后到掌握、运用的过程,逐步巩固主题内容。中心句不单单是“学说”,更重要的是“运用”,如何运用将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因此,在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时教师要思考如何分解中心句,让幼儿能够理解、消化。在上诉案例中可以看出,儿歌的关键句式“**跟着妈妈,*——*——*”,首先教师找出诗歌的中心句式,通过生活牵引,步步引领,难点前置,并对幼儿的话“小鸡跟着妈妈走进来”进行提炼,转换成为 “小鸡跟着妈妈,走——走——走”,既肯定幼儿语言,又对幼儿的语言进行提升,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仿编、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吸收、成长。

(二)找关键词,破点

《诗说碎语》中介绍“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其中“字”指的就是文本中的“关键词”,当然,这里指的关键词不同于小学化的“关键词”,小学以学习、运用为主,而幼儿的语言活动中的关键词是教师切入主题、突破主题的一个手法,教师通过关键词语分析文本中心思想。

案例四:在大班语言活动《洋葱头的故事》里,由于大家都不喜欢洋葱头引发了“嘲笑”一词:

师:什么是嘲笑?

幼:就是笑话他,不喜欢他。

师:为什么蔬菜们要嘲笑洋葱头?

幼:因为洋葱头长得难看还有味道,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

师:你觉得蔬菜们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幼:我觉得不对,嘲笑别人是没礼貌的。

幼:我们不该嘲笑它,我妈妈说吃洋葱可以预防感冒……

虽然 “嘲笑”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却有着它不得不存在的价值。大班孩子在情感和能力在不断的提升,自我空间在不断地扩展,如何与人交往是大班孩子进入小学前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如何用一个宽大心去理解、包容别人呢?幼儿需要自我认识和自我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文本中,“嘲笑”这个关键词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解释”,这就是关键词给文本带来的力量。

文本内容很多,不同的词汇所牵引出的教育价值也不相同,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析文本的价值取向,定位侧重点,有目的的寻找关键词,抓住了文本中的关键词等于抓住了文本的中心思想,挖掘关键词的深层次问题,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找空白点,悟点

在文本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符号“……”、“——”,往往好多老师都忽略掉了这一点,其实如果能找到这些空白点进行情感的展现、体验、表现,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五:散文欣赏《小秘密》

“呼——,轻轻,轻轻,秋风来了!”

师:“呼”后面跟着的“——”是谁呢?他是什么样子的?

幼:“是风”“细细长长的”。

师:“怎样表现出风细细长长的样子呢?”

幼:“呼————”(幼儿拉长声音表现风)

师:“这个风吹得很慢、很细,试试用自己的小嘴轻轻慢慢地吹一吹”。(幼儿通过尝试,表现风的轻柔,从而感受风,体会到这句诗歌的情景)

“呼,轻轻,轻轻,秋风来了!”幼儿是否能够感受到风的轻缓呢?感受不到,他既然感受不到又怎么能表现出风的轻盈呢?当然也不能,可是,当你把切入点放在“——”上时,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抓住空白点切入活动主题,让幼儿通过看、想、尝试,最后感受、表现,这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更是幼儿情感展现的过程,虽然只是符号,但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代哲学家王船山曾言:“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道出了文本的“空白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巧妙挖掘其中的“空白点”,让幼儿“领悟”“感悟”文本中的情感,让“思维定格”的幼儿们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利用这些“空白点”引领幼儿的个性化独特体验,从而不断丰富课堂教学。

三、延伸中拓“点”——瞧一纹而得整虎

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是很有限的,每个文本都具有它独特的闪光点,如何把这个“点”拓展延伸成为一条线、一个面,实现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呢?在教学中,通过抓住“切入点”梳理“线索”,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支点,最终拓展到“全面”。

(一)巧抓问题,沿波讨源

俗话说“学有所用”,听过、看过、想过的同时要有它延续性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的积累。正如《巧克力饼屋》中的一大亮点——“保证”,抓住这个关键性问题,一个个问题的深入,引导幼儿在思考中求源头。

师:“为什么要保证呀?”

幼:“因为小动物想住在巧克力饼屋”。

师:“那保证是什么意思呢?”

幼:“要说到做到”。

对文本而言,“保证”的路走到了这里,但是对“教育”来说并没结束,教师要把这个“点”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到经验中,用一条线穿着一个一个问题,一步一步引领,老师可以追问孩子:“你跟谁保证过?保证的是什么?你有没有做到?……”最后故事与自身相呼应,孩子得出一个整体性的结论。

立足文本拓展切入点,抓住时机、分析内容、挖掘宽度和深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读文本。切入点说明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不单单是在一个“点”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以点画圆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面”。拓展切入点不是任意而为的,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应为目标、重难点、解读文本而服务。

(二)抓住主线,循序渐进

一条“线”也可指一条路,相同的路大家走,路没变,只是交通工具有所变化而已,走的人多了,路的分支也更多、更长。文本教学往往就如同这条线一般,一回生,二回熟,循序渐进越走越快。正如小班语言活动《谁最羞》中的句式学习““**跟着妈妈,*——*——*”,在延伸活动中将“点”的亮度放大:

师:“这位客人是谁呀?你猜猜它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出示动物卡片,通过句式学习““**跟着妈妈,*——*——*”,进行拓展性练习。)

幼:“青蛙跟真妈妈跳——跳——跳。”

幼:“小蛇跟着妈妈扭——扭——扭。”

幼:“宝宝跟着妈妈走——走——走。”

幼:“宝宝也可以跟着爸爸跑——跑——跑,还有爷爷奶奶啊!宝宝跟着爷爷奶奶跳——跳——跳(跳老年舞)。”

句式的学习作为一条线为幼儿指引方向,幼儿模仿句式进行创编,不单单是对句式的一个学习和掌握,更是运用。通过切入点把“一”变成“多”和“许多”,用一条线分支出多条线,这就是延伸的目的,将“点”放大、放亮。

切入点是一个方法,是教师和幼儿解读文本的技巧,掌握了技巧便可举一反三达到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目的。《阅读是精彩人生之始》中的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孩子小时候用简单的方法获得大量知识,长大了则费劲了力气才获得少量的知识;美国的孩子用大量的方法获得少量的知识,但长大后,却能用少量的方法获得大量的知识”,教师很努力地传授孩子知识、有时却忽略了给孩子方法,忽略了智慧来源于探索。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切入点就是文本的“亮点”,将“亮点”放大就是将“智慧”放大,通过寻找、发现、拓展切入点,让幼儿在文本中学习、交流、成长,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熊庆华.阅读是精彩人生之始 [J].学前教育,2012年.1期(11)

[2]周琳娜.发掘课堂交往活动中的“空白点” [E].

http://www.furongedu.com/AreaInfo/Templates/Default/ViewInfo.aspx?InfoID=32600 2008年11月

[3]叶燮/薜雪/沈德潜.诗说碎语[J].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9月15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