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学”范式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四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2

运用“四学”范式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四学”策略

王盈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文明东街 36号实验小学 610100

摘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小学生是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科学素养不但会影响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和社会发展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国家未来科技的顺逆,甚至是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科学素养,从小培养。

我国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紧迫问题。龙泉驿区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给我们提出了“四学”的教学策略, “四学”即:首学(个体先学)、互学(组内互学)、群学(组间群学)、共学(师生共学),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四学教育,培养好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四学 探究 学习方式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正式将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等四个基本要素。提高每个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改革下提出了围绕学生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三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四学”模式,重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目标不落实、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可以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我们开展的“四学”范式就是要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换为现代的学习方式,即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被动陈旧、忽视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提高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运用“四学”范式开展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作为一名一线科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并亲历活动过程,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从而在进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中,获得知识,并逐步培养其科学素养。“四学”学习环节紧紧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开展,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学习要点,基于教学需要设计利于学生探究与讨论的核心问题。有了核心问题,师生在“四学”活动中就不容易偏离本质。首学、互学、群学、共学四个环节有效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生在活动中基于核心问题展开思考、动手、画图、分析等具体行为,综合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如下实施策略,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1、个体首学,个性化学习策略——独立思考。

首学,主要规划预习与先学内容,解决“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等问题,为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做出规划。首学活动必须体现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显露出学生的个人认知特点和能力起点,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情,开展后续教学活动,彰显学生个性化科学素养。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一个个探究中获得发现的,我们要引领孩子们掌握从探究中学习的这种本领和方法。

2、组内互学,合作化学习策略——组内互助。

互学,主要规划组内学习内容,解决“学会了什么”、“还想学会什么”的问题。互学过程中,通过组内学生的互相启发、补充与交流,使学习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互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又动脑,在“学”中“做”、“做”中“学”。动手操作可以让脑细胞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小组间开展以操作为主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互帮互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激活思维、唤起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了科学素养。

3、组间群学,思辨化学习策略——组间缜思。

群学,主要向全班展示交流小组间的学习内容,解决““掌握了什么””、“还想掌握什么”等问题。群学过程中,通过集体汇报、组间质疑、互动答辩等活动,将小组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班学习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思辨化的学习策略完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辨等综合能力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素养能力也得到加强。

4、师生共学,共享化学习策略——全班共享。

共学,通常是教师或学生对前面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点评或小结,梳理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重点内容或操作步骤等,解决“解决了什么”、 “还想解决什么”问题。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共享化的学习策略,教师不能退到学生后面,要走向讲台,站在学生思考的层面,进行思想方法的提升,让问题解决的策略得以彰显,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完全是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的,深刻获得到探究的成果和乐趣,整个环节“思”的素养不断提升。

二、运用“四学”学习范式,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开展的“四学”教学范式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四学”的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而是以弘扬人的主导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发展为目的,即以人为本。认识、运用好“四学”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在四年级《观察一朵花》一课的互学和群学环节中,为达成培养学生爱护植物这一情感目标,我在演示如何解剖一朵花当中故意的边解剖油菜花边说“哎呦,好痛哦!”学生听后有的自然是禁不住笑了起来,但我并没有生气,而是随机反问学生“难道他们不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吗?”学生听后在沉静中停止了笑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巧妙的处理了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对生命的珍惜,对植物的热爱以及情感的升华,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既是师生双方共同实践的过程,又是学生亲自钻研的过程。对于基层教师,在运用“四学”教学范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要树立新时代的育人观,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变换学习方式,展开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放”的越松,学生才能想的越“开”;教师“退”的越快,学生才能“走”的越远。


参考文献:

【1】邵永良、庄允吉、童国飞.《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出版社,1999(2)第二版.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1).

【3】《课改在线》.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2013(1)第66期.

【4】刘显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5】《课堂变革的支点》——“三性四学”成就三性教育.成都地图出版社,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