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言神话 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以《精卫填海》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2

品读文言神话 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 ——以《精卫填海》为例

陈艳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51

摘要: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能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还能体会文化的魅力。本研究,以部编四年级上册文言神话《精卫填海》为例,浅谈开启《山海经》整本书阅读之旅的策略。研究得出的策略有:确立目标,落实语文要素;建立联系,丰富读者认知;对比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合理推论,揭示文本主题。

关键词:《精卫填海》; 《山海经》;整本书阅读

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能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还能体会文化的魅力。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心编排了四篇神话故事,分别是《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这四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气魄雄伟,文字极富感染力,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

《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是继三年级《司马光》《守株待兔》之后的第三篇文言文。该故事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作精卫鸟,常衔西山的木石,立志将东海填塞。课文极其简短,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身份;第二句交待了填海的起因和经过,其中后半部分是故事的重点。本研究以文言神话《精卫填海》为例,浅谈如何开启《山海经》的整本书阅读之旅。

一、确立目标,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部编版教科书编排的核心概念,是建构其体系结构的基石。因此,教科书在单元导语中都以简洁的语言加以明确。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在之前“了解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也为本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主要内容”作铺垫。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联系学过的《羿射九日》,学生对神话已有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专门编排神话,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特点,知道神话中有很多超现实的幻想,常寄托着远古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向往。

分析《精卫填海》一文,在字词目标的基础上,要能借助以往学习小古文的经验,尝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体会故事的神奇,并能与同伴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而过渡到《山海经》的整本书阅读,则需要学生与读者建立生活联系,在对比相同话题的阅读过程中,合理推论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揭示它的主题,领略其作为中国上古时期“三大奇书”之一的魅力所在。

二、建立联系,丰富读者认知

建立联系是读者将阅读的文本连接到自我生活经验、其他同类文本或时代社会背景等,分别对应着阅读与自己、阅读与阅读、阅读与社会三个层次。结合中年段学生学情,主要是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激活先备知识,增进文本理解,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和观点,从而建立对一本书的整体认知。

教学《精卫填海》,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将文本与自我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例如:了解精卫身份,直观的知道她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的小女儿,名叫“女娃”,还可以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她长什么样?性格和爱好如何?平时与父亲如何相处等?其次,了解故事起因,女娃游于东海,此时的她会做些什么?如果你到海边游玩,你会做些什么?又有怎样的心情呢?接着,了解故事经过,再次插上想象的翅膀,此时的她落入了海中,遇到了困难,可能不会游泳,她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最后,了解故事结果,衔石填海,执着不懈,想象精卫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精卫往返于东海和西山,想象和大海之间有着怎样的对话等?总之,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有助于具体生动的复述故事,还缩短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过渡到《山海经》的整本书阅读,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与自我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一些常见提问:想一想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想?怎们做等?力求引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形成《山海经》的整本书全貌。

三、对比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建立联系还可以建立文本与相似或不同文体、文本之间的联系,即跨文本比较。《山海经》是上古文学瑰宝,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堪称中国奇幻和魔幻文学的开山鼻祖。它涉及广泛,介绍了很多奇花异草、灵禽异兽,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在教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感悟。

例如《山海经》中有很多具有超凡能力的人物,而后世很多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的原型便来源于此,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结合文本,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山海经》中的《北山经·发鸠山》。借助表格,我们可以从人物、情节、寓意等不同角度加以对比,厘清故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还可以适当引入神话背景,介绍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等,体会为什么神话故事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改变,进一步感受神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除此,还可组织小组合作和分享,对比阅读《巴蛇食象》和民间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总之,将有联系的文本进行对比,建立文本间的练习,可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

四、合理推论,揭示文本主题

《山海经》作为一部上古书籍,它描绘的是一个奇幻的世界,不仅描绘对象的外形很奇特,同时还具有某种奇异的本领或功效等。以《山海经》中的灵禽异兽为例:章莪山中有一种名叫“毕方”的灵禽,形状像鹤,却只有一只脚,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发生异火。青丘山中有一种异兽,形状像狐狸,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像婴儿哭泣,能吞食人类。总之,这些极具神秘感的奇异怪兽,在它们身上有现实的基础,也结合了作者大胆的创作元素。

因此在《山海经》的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可以对描述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例如:蒙水中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是有现实基础的。但是,它长着鸟的翅膀,声音像鸳鸯鸣叫,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水灾等,就是作者的大胆想象和创作。透过作者的想象,结合神话产生的背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论,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可能就是古人对“水灾”来源的一种解释。作为中国神话的巨大宝库,《山海经》是远古人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其中,有与自然、社会抗争的神话;有惩恶济世的传说;更有珍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朴素情怀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悟。

总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上古时代,《山海经》以故事的形式寄托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向往。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品读文言神话《精卫填海》,开启《山海经》的整本书阅读之旅,感受它的“奇”,了解中国人与自然之间的那些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