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2

小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靳向阳 潘晓琳 刘艳梅 赵利新

林州市林虑中学


摘要:课堂目标的制定是我们日常教学所必不可少但又经常忽视的一个环节,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提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目标 设计 原则 思路 方法

我们每一节课都需要有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设计教学目标一定要讲原则,有方法。

一、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一)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只有提得明确而具体,才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地组织教学过程、准确地评价教学结果,也能使教师将教学的意图清楚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具体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在于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这个动词必须指出一个动作,应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比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
(二)根据学科教学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明确可见的小知识单元及能力要求点,每一个教学点应当对应一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分类法,确定每条目标的层次要求。
(三)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弹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宏观上把握一个阶段内对学科教学规定的基本标准(下限)和最高标准(上限),防止教学目标偏低或超纲。教学目标的下限,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基本合格。教学目标的上限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最高教学标准,对学生起着激励和指导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注意适应个别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从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多重功能。因为,如果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清楚地意识到是要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果的,那么,教学目标就必须定位在学生学习成果的类型上,而且其陈述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不重要,相反,正是由于我们重视教学过程,才作这样的转换。这种转换能使我们把注意的焦点由教师转向学生,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完整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而就不能没有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就我们所见到的,许多教师在写教案时,往往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观摩课在内。导致课堂教学活动虽花样繁多,但主题不鲜明,不知道教师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究竟要使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呢?简单地说,就是要使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要包含该课程的所有重要成果。具体到新课程来讲,新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以基础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为例,该课程标准就涵盖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各个方面,既有侧重“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家国情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有必须通过学习过程的展开,尤其是“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 养成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了解、识记,理解、掌握等知识目标。除课程总目标外,还有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每一篇课文的目标,分别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参考用书等这些由国家制定的“ 法定知识文本”中。使课程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高往低看,课程目标沿着纵、横两个维度展开,越来越具体;从低往高看,各个阶段的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教学活动是把课程这种“ 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真实化、活动化,并通过参与者的精神对话,内化课程目标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课程目标是其必然的依据之一。又由于课程目标是一个三维一体的整体,所以,教学目标也必须包含三个维度,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前提。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尽量可操作化

设计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确保教学目标完整、合理和可行,其二是对这些目标进行可操作化的陈述。要进行可操作化的陈述,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概括性词语来陈述总的或一般教学目标,既要明确具体,又不能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那样太具体,因为那样作容易肢解学习活动,只强调了相对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成果,教学变成了训练。同时,又不能太宽泛概括。我们需要一个折中的框架,通过恰当的概括水平,把具体的事实和技能整合成复杂的反应模式,以便于我们展开教学活动和关注更为复杂的学习成果。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将每一个一般目标的陈述句都由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的动词开头。比如:理解概念的含义;分析事件的影响,掌握某种方法,培养某种态度及价值观等等。如果这节课期望的学习成果主要“ 理解”,那么这节课的目标就由“ 理解”一词开头。做这件工作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陈述中不要加入任何不必要的词语,诸如“ 学生应当能表现出他们的理解”这样冗长的说明;二是每个陈述中只包括一个一般学习成果,如不要使用类似于“ 知道并理解”这样的陈述。

陈述教学目标时,用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动词开头,便于我们关注比较高级的学习成果。就以理解为例,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第二,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第三,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第四,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第五,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在陈述这些具体表现样本时,要注意的有五点:一是每个陈述所包含的动词必须代表确定的、可观察的反映,即那些可被外在观察者看到并评价的反应,如上述所列。二是确保每个具体学习成果都与它所定义的一般学习目标直接相关。比如“了解时间的经过”这样的陈述,就适合列在“ 了解原理”而不是“ 理解原理”之下。对于后一个目标,我们需要高于回忆水平的陈述,因为理解意味着在反应时融入新的内容。因此,像“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这样的陈述就更加合适。三是控制样本数目。一个达到一般目标的学生可能有许多表现,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列出。那么,在每个一般目标下面列出多少个具体的学习成果比较合适?显然,我们不能规定一个固定的数目。通常,所选取的代表性样本的数目以课堂时间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宜。四是如果有必要的话,在目标清单中加入更具体的第三个层次,进一步明确所期望的学生反应。

  总之,课堂目标的制定是我们日常教学所必不可少但又经常忽视的一个环节,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提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及实施研究》(JCJYC21060505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迅;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导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田永红;目标教学课堂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9期

[3]

范秀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师;200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