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7
/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周祖辉

福鼎市民族中学 355200

【摘要】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前提,而实证则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应遵守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为初中历史课程课时有限,教材内容较多,所以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研究。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史料实证;初中历史;培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认真向学生传授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初中历史教学变为素养性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已经成为初中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利用各种史料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培养论证史料的能力,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课堂的自我角色,实现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学定教的思维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情,遵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习行为科学的层面调动一切学习资源。在课堂上要少讲,少一点知识点直接呈现,积极培养学生自我阅读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史料的呈现,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讲,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有效信息。从长远上来看,教师观念的改变,才能带来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才能让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大量使用的史料教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课堂学习纯课本知识记忆理解的不足。

2.培养学生正确的史料意识

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史料、掌握史料的多种类型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前提,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史料的类型,养成正确的史料意识。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图片、文字等资料,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让学生了解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声像史料与口碑史料的基本类型与深远的意义。绝大多数实物史料是通过科学考古获取的,包括墓葬、古建筑、碑刻等,这些实物史料是人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与其他史料相比,实物史料更为直观,而且数量众多,能够为断代史的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1]。文献史料包括地方志、档案、信件等资料,对于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与地方风土人情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课本内容,精心向学生提供多种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史料的多样性。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蒙娜丽莎》、《神曲》等图像资料,通过图像史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时,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文字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史料认识到文艺复兴对欧洲历史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1. 充分挖掘史料资源,增加史料的运用,让史料教学要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据,目前部编版教材中有许多插图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史料资源,例如插图、适当补充教材外的文史资料和史学论文等,结合这些插图以及论述巧妙设计,精心设问,难易结合的探究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这些史料去分析与论证问题,引导学生在求证历史的过程中重视史料与历史证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兴趣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该选择典型、有趣的史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史料呈现给学生,活跃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枯燥的历史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让学生主动关注史料。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前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在选择史料时应注意史料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从易到难,慢慢从趣味性过渡到实用性(图、文史料为主),而知识点中理解应用层次的知识点应选用最佳、最典型的历史图片或文字史料作佐证。

例如故事类或者是图片类的史料,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这些史料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图像与短视频的方式,将历史背景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呈现给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2]

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广泛搜集关于英国工业革命背景的史料,例如1851年伦敦第1届世界博览会图片及影像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在学生观看图片及视频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倘若你需要开办工厂需要哪些条件?通过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雄厚的资本、广大的市场、原料等是开办工厂必须具备的条件,并由此了解到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英国、欧洲以及世界工业革命的进程,激发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层思考,使学生能够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4.让学生学会材料解析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历史材料的解题方法,并不断加于实践,学生才会真正掌握史料分析的能力。常规的史料解题方法概括为“一读二找三析四答”

(1)“读”:解题的基础。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找”:解题的关键。根据设问要求找出有用的信息。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句。

(3)“析”:解答的核心。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分析题干问题之间的联系。根据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围绕材料的中心,并和课本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挂靠,找出符合题干问题答案的知识点。

(4)“答”:解题的落脚点。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使用书面语言答题,少说大白话。

5.史料解析练习实现作业随堂化

  实践出真知,活学活用才能根本有效的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每节课上教师能精心设计,至少做一道材料解析,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自己发现发现有用信息并加以归纳,教师要多一点耐心和等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在解题中寻找发现有用信息的乐趣,常此于往,学生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6.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材料阅读理解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搜集史料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后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布置史料搜集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学会从教科书、历史著作、网络资源等途径搜集史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史料准确性与价值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史料的搜集与论证方法。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史料,掌握史料的基本类型,通过搜集整理解读史料判定史料的价值与真伪,以实质精神客观看待历史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树威, 王福华.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5(01):62-63.

[2]尹丹. 浅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