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新媒体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

孙传云 李学恒 王晓燕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千百年来实践下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和独特标识。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文化。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凸显出异于别国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社会传统文化的记忆,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非遗的传承帮助人们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人民的爱国信心。

关键词:新媒体;非遗文化;传承;传播路径;

引言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情感与国家文化联结的重要纽带。伴随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区域、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中,在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里,没有得到适当传播的非遗项目难免呈现出被“边缘化”的现象。理解并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利用全媒体的传播环境,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传播,已成为当下社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行定义的,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是被个人、群体、团队认为是组成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表演、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这种非遗文化是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而保留至今,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通过自然和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持续的必要性,也正是如此,非遗的传承带来的不仅是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并且还促进了人类的创造力。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国内掀起了一片热潮,全国各地争先申报,让濒危的遗产、地方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对此国务院还从2006年开始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设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让全社会都能都积极参与到保护的行列之中、能够形成良好、持续的保护机制。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2.1非遗传承者老龄化现象普遍,传承者的新生力量稀缺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作为家族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如今传承者存在老龄化的问题,传承者稀缺,而老一辈的传承者思维方式较为落后,传承模式老套,不足以适应现在的发展。此外,许多非遗传承人受年龄因素的限制,身体机能逐渐退化,记忆能力出现衰退,传承技艺也出现退化的现象,如不尽快培养传承者,会造成这一非遗文化消失。其次,传承的目标对象不够明确。有些非遗文化注重传承者的基本功,对个人的条件要求高,需要从小练习以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多数人会受到发展前景的影响,不能从一而终。

2.2非遗文化的保护措施实行力度小

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但普查和保护等举措并不能全面照顾到非遗文化,仍存在传承项目因受到资金压力而中止的现象。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与非遗相类似的产业活动不断丰富。例如,手工艺品的批量制作以及精美的工艺受到群众青睐,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旧时代的物件,从而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力,导致民间许多老一辈的手工艺人迫于生活压力而另谋他就,造成这一文化传承链的断层现象。

3融媒体时代下对非遗的传承路径

3.1非遗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

非遗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文化元素、内容以及文化的形式和发展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有关原理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与内涵。对此,我们应该了解当代人民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以及文化产业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等特点,综合考虑之后将当前的文化形式以及内容不断完善,满足更多人民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借助科学手段,可以使得传统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接轨,使得文化能够彰显出科技感,能够引起更多年轻人的注意,通过改变非遗文化的形式,增加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影响,帮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非遗文化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2深耕非遗传播的垂直媒介渠道

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打破了过去模拟时代的媒介壁垒,利用不同媒介的自身特质,对相同核心的媒介内容进行符合不同媒介渠道的内容再造和表现,是传播非遗的有效手段。电视、广播类传统媒介在当今的市场上依然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极大的影响力,并且具有公众认可度较高的优势。北京卫视的《传承者》是传统媒介推广非遗的成功范例,让非遗文化不再只局限于传承人与爱好者之间,在《传承者》第二季的中国意向年度盛典中,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传承人齐·宝力高和蒙古族新生代舞蹈家蓝斑人舞者联盟通过马头琴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在舞台上生动再现了内蒙古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嘎达梅林》,实现了在社会各个年龄段中全方位进行传播。近年来兴起的国潮热,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量带入了大众的视野。我国不断扩大的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网民对媒介平台的使用方式的改变和各类亚文化圈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3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

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保护力度,积极宣扬,给予资金支持,并搭建学习非遗知识的平台,普及非遗文化知识,倡导更多的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队伍当中,重燃传承者的信心,保护传承者的自身利益,避免传承者因生活困难等社会压力而使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的现象。实际上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还有许多地区有与名录中相类似的文化活动,但因缺少政府和人民的支持,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或处于人们对非遗保护知识的淡薄,迫使非遗传承者改行,导致当地的非遗文化消逝。

3.4数字影像艺术的传承方法

通过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进行传承,必须重视起前期的文化调研和素材收集。在进行拍摄之前应先对文化传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查阅相应的古籍资料和当下的研究成果、媒体报道,从而对其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中的历史典故和重点文化遗产;同时走访非遗传承人,尽可能和当地百姓进行充分交谈,以此实现素材以及相关数据的充分收集,从而给后续影像艺术的制作奠定素材基础;此外还可以对整个地区进行全面了解,明确当地的地理空间特性,给后续影片拍摄提供更多灵感与可能性,确保能真实地展现出非遗的原本样态。

结束语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积淀下来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列出了其文化价值和传承路径,希望能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启发,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紧跟时代潮流,符合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打造中国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 徐范,曹馨悦.例谈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路径[J].文学教育(上),2021(03):176-178.

  2. 谢中元.“非遗+”助力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8.26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VR技术的“彩印花布”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S202113324064)的成果。

孙传云,女,2000年8月,山东济南人,山东协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APP研发。

李学恒,女,2002年5月,山东潍坊人,山东协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APP研发。

王晓燕,副教授,指导老师,山东协和学院数字媒体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