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实践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依托实践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探讨

邝兰妹

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二小学 广东广州 510545

摘要:理论教育并不是学生成长的唯一衡量标准,德、智、体、美、劳均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得学生感受到劳动的真正意义,并能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基于此,研究阐述当前劳动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小学德育教育为基础,探讨实行小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德育实践;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与我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的理念逐渐得到转变,小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对小学生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小学也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变革,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总结以往经验,促使教学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脉络更加清晰。

一、存在问题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是基础性的。学生对家长具有较高的信任度,父母在其心中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家长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学校产生相悖现象,可能会导致儿童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阻碍[1]。部分家长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认为学生只要拥有较佳的学习成绩,劳动工作可以由家长代劳。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可能会将遵循家长期望,获得赞赏认为是正确行为,这一思想会表现在学生的日常发展中,家长的错误观念会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以及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阻碍。

(二)个人因素

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与学生的主观观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劳动是较为辛苦的工作,部分学生存在懒惰心理,并且不能轻易摆脱以上情绪,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劳动价值的实现。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自身存在积极性不高等情绪,思想观念薄弱。第二,班级劳动工作较为单一,且完成劳动工作后不能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未能获得相应的体验感。第三,学生受到家庭的影响,存在注重智力发展,忽视劳动发展的理念,导致其对劳动任务的完成存在抵触情绪,影响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三)环境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形成阶段,其思想可塑性较强,受到外界影响较大,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以及品质培养均能产生影响。这一时期,学生可能会对高年级同学产生模仿现象,形成对劳动价值观的体会。部分高年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问题,可能会对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引导作用,促使其忽视劳动的真正意义,不利于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可见,在利用德育教育对学生劳动价值观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注重环境的作用,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善其行为。

(四)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在较长一段时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干预下,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将学生的成绩看做培养学生的重点内容。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学生忽视劳动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不足之处。文化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提升速度,更能对学生今后的行为处事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教师不能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二、解决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长的思想观念以及引导方式是改善学生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部分家长未将劳动看做是学生成长环节的因素,应对家长的观念进行改善,促使其正确对待劳动教育。第一,能利用视频、媒体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知识讲解,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将劳动看作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影响因素。家长在这一影响下,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第二,避免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在这一惩罚攻势下,会产生对劳动的抵触情绪,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告知家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让家长认识到不同劳动形式之间的关联,尊重每一名劳动成员,改正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家长应从不同渠道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作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二)个人方面

小学阶段对以德育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能促使学生形成较为正能量的人格,提升学生能力以及素养[2]。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学校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感同身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劳动工作中。这一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学校能在教室、大厅中张贴宣传标语,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三)环境方面

舆论导向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要想发挥德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更应该注重舆论导向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

[3]。第一,能积极利用各种杂志、报刊等,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宣传,通过主流媒体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二,适当的让学生接受各种自媒体,并从中了解到劳动模范人员或者单位的事迹。教师能以此为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情绪。在社会风气的带动下,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较为优质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提供辅助作用。

(四)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重点场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校能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劳动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劳动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无偿进行社会服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与家庭、社会进行沟通,能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并且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起初,能在学生劳动后给予其适当的奖励,激励其主动参与到劳动中,随着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能引领其参与到公益劳动中,提升学生的奉献精神。例如:教师能带领学生参与研学实践,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到集体旅行的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野外知识,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劳动能力。又如:学校在校内建立种植基地,结合劳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参与种植工作,这样的活动能提升学生对种植工作的认识程度,在提升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讲解种植的作用以及意义,让学生明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种植探究也认识到科学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成果,新时代之下的劳动也是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从而逐步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结论:

综上所述,劳动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其价值观的形成来自于教师与家长的引导,来自于身边社会事迹的发生,来自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形成。因此,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师与家长就应该共同合作,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质的教学氛围,并根据学生的思想意识,利用社会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德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茹宗志, 王新祺. 新时代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J]. 广西教育A(小教版), 2019, 000(008):7-9.

[2]杨丽荣. 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4):385-385.

[3]曾永安, 冉叶凡, 覃梦涵. 论茶文化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策略[J]. 福建茶叶, 2020, 4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