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与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与培养研究

袁心

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江苏无锡 214161

[摘要] 时空观念作为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它包括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这两个基本观念。如果将现代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映射回古人研究历史的方法,可以发现古人“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其实就是从时间层面、地理位置、空间角度研究历史事件中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关联。因此,分析研究高中历史教学培育学生时空观素养的路径,对于学生学好历史,提升历史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教学策略;高中历史

引言

在历史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惑和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基于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思考如何克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在学习历史中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如何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有自信,达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 “时空观念”素养含义解读

所谓“时空观念”简单理解便是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的融合,历史是一门基于时间形成的一门学科,更强调时空的结合。那么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科呢?历史即经历的事实,它记录了人类发展的轨迹并对相关的活动或过程进行记述分析,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还是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历史的身影,因而称历史学科是一门覆盖广泛且极具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当之无愧。历史学科具有哪些特点?从整体上看历史可以分为“横空纵时”两个纬度,因而历史学科往往具有客观性与连续性、多样性与规律性、历时性与共时性、阶段性与因果性的特点。若想要透彻理解历史学科就必须要将其置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关联思考,历史事件与其当时所处的时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中生具有一定时空观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能对事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先后联系等有客观而全面的认识,也能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的必然性、偶然性及特殊性。综上,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嵌套“时空观念”素养,将会给学生历史学习打开新的角度,拓宽思考的空间,助力学生形成时空观,用时空结合的角度看问题。

2 高中生时空观念培养现状

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初中不同,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中生一方面很难弄清历史事件的顺序。无论是政治模块、经济模块还是文化模块,学生都未能掌握历史背景。另一方面,对空间维度的理解是未知的,因此无法区分各个朝代和国家的历史地图,更不用说了解它们的地理条件了。当然,学生更无法掌握从特定历史角度思考、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观念的方法,这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考验。因此,如何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

3 高中生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3.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首先便应该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充分结合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学习相关资料,认识到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念的重要性,让自身优先具备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素养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培养历史空间观念的重要性。例如,在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学习中,教师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空间观念。在学习中华文明起源的时候会谈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点,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结合历史教材以及各种辅助性的教学素材加强学生对于历史地图的应用。在这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们一同认真细致地观察历史地图,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地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并且注重结合文字与地图来系统分析背后涉及的内涵。这种图文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性要素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明起源地点的古今对比,尝试深入分析这背后的联系,从而对于这一历史知识能够拥有自我见解。

3.2 走出课本与课堂,触摸历史温度

历史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应在细化后实施。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课本,寻找身边的历史元素,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历史兴趣。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隐藏的一些历史因素,并在条件允许时积极进行实地调查。例如教师在假期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式历史作业:以“我身边的历史”为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写一篇相应的小论文。一位学生通过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各个版本的纸币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的票据,理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脉络,同时提升了家国情怀,培养了时空观念。还有一位学生参观了本地的淮海英雄纪念馆,并在图书馆的地方志史书上找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连云港海州的抗战图片和战斗的记载,后来他在论文中写道:“第一次觉得历史事件并不遥远,它跨过了岁月的长河,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家国认同感得到了增强,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3.3 整合教材资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部编版教材的特点在于内容丰富。《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要在高一的上下两个学期讲完,第一学期就要讲完上册,全书约 28 万字,平均每课六七千字,并且每课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多、领域广、表述精炼,部编版教材将中国 5000 多年历史大幅度地简单化,是只有框架而缺少血肉的教材。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教学主题,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等因素,做好合理的取舍。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善于整合教材资源。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一内容,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孤立地作为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缺乏以某一主题对教材进行整合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两个主题,把本单元上所列内容整合为两个系列,以“冲击—反应”作为一条轴线将两个系列内容融合在一起。“救亡图存”要以《课程标准》要求的“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为主题展开探究,还可以把“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与第六单元的“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进行整合。这样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时空观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且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时代下,时空观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基于此,作为一名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坚持,创新出更多类似于巧用“图”解、引导学生多绘制历史思维导图、重视中外历史对比和联系、重视历史背景的优质教学策略,只要教师重视了,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它在教与学中的效果才会体现出来,如此才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趋势的整体发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夏辉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落点——以“时空观念”为例[J].中国教师,2017(8).

[2] 武松健.也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0).

[3] 宋科.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思考[A].2019 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