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学习 引领学生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实践学习 引领学生成长

黄怡

上海崇明区东门小学 上海市 202150



一、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延伸课堂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使学生不断体验、感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实践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说教、灌输是思政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其实,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活动不仅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践学习活动的实施,可以让小学生逐步熟悉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实施原则

(一)主题与任务明确原则

只有有了明确的主题和任务,才能让学生有明确的行动目标。所以我们在设计实践作业之前,就需要先明确主题,确定任务,然后再分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实施措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锻炼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并且达成预设目标。

(二)挑战与便于操作原则

在设计实践性作业要讲求一定的挑战性但也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学生一旦产生畏难情绪,作业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及。比如简单便于操作的小实验、容易查找的资料等,这些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满足学生日渐增长的求知欲,在我们课堂内外搭建起了一条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趣味与实际适用原则 

学生总是喜欢有趣的事,所以趣味性也是我们在设计实践作业时需要考虑的原则,让学生将实践作业转化成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乐于去探索实践,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选择设计契合他们实际情况的作业。

(四)评价与反馈及时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而帮助教师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健全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继续努力的积极动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实践学习活动的主要具体操作

实践学习活动以探究、发现、创新为基础设立主要目标,给学生以自由宽广的空间,所以我们在设计实践学习活动是,要接地气,避免让它成为虚有其表的空中阁楼。下面,我就来说说具体的形式:

(一)依托教材,开展社会调查

我们说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是学生融入社会、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知向行进行转变。所以就必须要以教材为为依托,紧扣教学目标。

比如在上三年级上册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课间认真观察学校的垃圾状况一个星期,并且就观察到的情况采访师生,然后再在课堂中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状展开讨论,最后填写课本中校园垃圾调查报告,其中分别涉及:1.校园中的垃圾问题。2.大家对“校园垃圾”问题的看法。3.我们的建议。这样紧扣教材内容的实践活动简单、便于操作,也能让学生对于校园的垃圾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最后每个小组还把反思建议写了下来,送到了校长办公室,把原本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二)走出校园,进行参观访问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等主题展馆或者名胜古迹,同时向他们介绍关于家乡风土人情和物产及家乡历史,这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去年我们就带领五年级学生实施了“小村民看家乡——走进档案馆”这一实践学习活动,这是因为崇明档案馆对崇明的历史与演变有系统整理和总结,分别建有上海通志馆崇明分馆、档案精品管、崇明百年生活记忆展和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馆等,内容丰富,值得崇明学子去深入地了解它,是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很好的教育资源。

(三)专题讨论,促进是非辨别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专题的讨论会。比如许多学生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往往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为此,我们前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事件搜集资料,然后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动针对这一事件展开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针对新冠疫情初期日本对我国的援助、日本老兵的“谢罪”等行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忘记“日军侵华”这段屈辱的的历史,我设计了学习单,并让学生以开展了“该不该忘却”为主题的微型辩论会,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和流畅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四)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爱心

立德树人是我们思政课的宗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是我们作为思政课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本中也有很多相关的内容。比如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就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去关爱他人,将这种行为内化并传递下去,成为一名有爱心的人。

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我结合德育处每月一次的“献爱心”主题教育活动,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念,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使学生们了解到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需要帮助和关爱,我们对此可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将此传递下去。

(五)劳动实践,锻炼劳动意识

现在的学生一大部分都独生子女,从小在6位大人的精心照料下长大,很多学生的自我独立性差,依赖感强,甚至一部分学生没有劳动的意识,觉得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自己只要负责把学习这件事做好就行。

所以在结束四年级上册的第2课《这些事我来做》的学习之后,我设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请学生跟着家人在周末买菜,并试着承包家里的打扫家务一天,并记录下来,然后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这种家务劳动的实践,虽然是十分基础、普通的实践,但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不仅能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劳动意识,同时还能增进对父母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到承担家庭责任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四、实践学习活动的成效

(一)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学习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来,让学生更具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变得更爱想、更爱说、更爱做。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只是旁观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主要靠学生来推进,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

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学习活动,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我们学到的任何知识,最终都是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的,在这个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旧知识、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

五、实践学习活动的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道法教师,还需要对实践学习教学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优化。一是如何做好教师的正确引导?实践学习活动不能被简单看做随意设计的实践,需要讲求原则策略,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如果在实践中不注意主题、环节的设置,就会出现为了实践而实践等问题。二是如何组织好实践后的学生的讨论交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发动大家热烈讨论,通过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分析教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水平。

对此,我们还有很多努力和提升的空间,为此,我们在进行实践学习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土性、生活性、整合性和生成性,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便能更好的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