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7
/ 2


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价值分析

陈福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咸宁 437000


【摘要】目的: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价值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案例回顾分析法对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疗效研究,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穿刺)和实验组(穿刺联合注)两组,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对比综合治疗满意率:实验组综合满意95例(96.94%),对照组综合满意87例(88.78%),(p<0.05)。对比综合治疗有效率:实验组综合有效96例(97.96%),对照组综合有效89例(90.82%),(p<0.05)。结论:鼓室穿刺联合注药可改善分泌物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满意率和有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建议推广。

【关键词】 鼓室穿刺;注药;分泌性中耳炎;价值分析


作为临床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病症有耳闷胀感,听力下降以及耳鸣等,临床可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穿刺的治疗的方式同时抽取耳内的积液,促进炎性物质排除以保护骨膜,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症。本次研究针对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临床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疗效进行研究,患者共计196例,按照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实验组98例,男性46例,年龄为12.9岁-44岁,平均年龄为(27.8±3.87)岁,女性52例,年龄为11.1岁-46.9岁,平均年龄为(28.1±2.62)岁;对照组98例,男性44例,年龄为10.9岁-45.9岁,平均年龄为(28.3±3.39)岁,女性54例,年龄为12.9岁-48.7岁,平均年龄为(30.4±2.94)岁;两组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准入标准:均为确诊患者,临床依从性好,签订知情同意书;已排除皮肤传染病,精神疾病,癌症,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所有的医护研究事宜均经过本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鼓室穿刺治疗,患者取坐位,用酒精棉签对外耳道内皮肤消毒擦拭后用1%的丁卡因面片敷在鼓膜进行麻醉,8分钟后选择鼓膜紧张下侧作为穿刺点,后采用注射器吸收内部的液体,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缓慢挤出鼓室的残留积液。

实验组患者在鼓室穿刺基础上联合采用鼓室注药治疗,穿刺完成后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处理完成后可拔除针头,轻微按压患处,保证药液完全进入。

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接受健康教育,做好防水管理,同时做好综合管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综合治疗有效率(显效:疾病无复发,临床恢复理想;有效:患者有好转需要持续用药;无效: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综合治疗满意率(100分为十分满意、0分为不满意,得分和临床表现成正比)。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为[n(%)],予以X2检验;计量资料为(x±s),予以t检验。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满意率对比见表1

治疗结果可知,实验组综合治疗满意率为96.94%,对照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88.78%,指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满意率对比[n(%)]

小组

病例

十分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综合满意

实验组

98

56

(57.14%)


39

(39.80%)


3

(3.06%)


95

(96.94%)

对照组

98

32

(32.65%)


55

(56.12%)


11

(11.22%)


87

(88.78%)

X2

-

11.8788


5.2332


4.9231


4.9231

p

-

0.001


0.022


0.027


0.027

2.2 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有效率对比见表2

治疗结果可知,实验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90.82%,指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有效率对比[n(%)]

小组

病例

显效


有效


无效


综合有效

实验组

98

70

(71.43%)


26

(26.53%)


2

(2.04%)


96

(97.96%)

对照组

98

26

(26.53%)


63

(64.29%)


9

(9.18%)


89

(90.82%)

X2

-

39.5267


28.1764


4.7194


4.7194

p

-

0.000


0.000


0.030


0.030

3.讨论

生理结构研究可知,内耳和外耳中间体积小且无规则的气腔被称之为鼓室,其中内耳外壁属于内侧壁,而鼓膜属于内耳的外侧壁。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采用联合鼓室穿刺和鼓室注药治疗方式可以积极发挥鼓室的保护作用,及时清理创面和清理坏死的组织,临床的创面清理效果十分理想。与此同时在鼓室穿刺处理时要做好抗炎和抗水肿管理,同时促进鼓室内纤维组织和黏稠分泌物的分解,进一步改善鼓室内黏膜表面低张力,促进分泌物排出。本次研究用案例回顾的方式分析了鼓室穿刺和注药的;临床治疗方式,结果表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综上所述,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联合鼓室穿刺的方式,可促进分泌物排除,临床的效果十分理想,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鸿雁. 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1):174-175.

[2] 牛卫国,谷小宝. 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2019,38(09):83-85.

[3] 杜军. 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6):85.

[4] 任亮,李莉.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及对IL-2、IL-6、LTD4水平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6):103-105.

[5]常敏强,王晓丹,刘成兰.sIL-2R和Tregs细胞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耳积液中的表达及与腺样体肥大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5):3521-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