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模式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7
/ 2

全程护理模式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介入治疗 患者中的 临床 应用效果分析

王璐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科 233000


【摘要】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模式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n=30例)应用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结果:干预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及服药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全程护理模式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质量患者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关键词:全程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


2021年新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中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还在不断上升,冠心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健康问题[1]。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不断发展,冠心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也不断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行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仍有很多患者对疾病的了解较少,思想负担过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也较差。以往的护理研究多关注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患者,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2]。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病情较心肌梗死患者较轻,患者重视度不够,容易自行停药,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甚至急性闭塞的可能。本研究给予不稳定性心绞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全程护理干预,探讨其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且首次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及干预组(n=30),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9.68±4.58)岁,干预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9.79±4.6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1.入院后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首次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2.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在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

3.充分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

1.入院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2.存在严重心力衰竭患者(NYHA 分级Ⅲ,Ⅳ),且左室射血分数<50%;

3.冠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狭窄≥70%的患者;

4.有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5.有严重精神疾患影响正常沟通的患者;

6.不同意加入本研究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入院后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科室环境,就冠心病及介入治疗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协助医师在药物、运动、饮食等方面进行指导。

干预组应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 术前护理

1.1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既往病史,服药情况,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如既往服用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则需评估术前负荷量可足够。观察患者入院后是否有胸痛再发,胸痛时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入院后服用药物的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

1.2 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很多患者是首次发病入院,对疾病及介入治疗缺乏了解,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过度的紧张或者焦虑可能引起桡动脉痉挛,从而影响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护士应配合医生向患者详细介绍相关的知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1. 术中护理

至少保持一条静脉通路开放,在医生手术的同时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注意记录术中用药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 术后护理

详细了解患者血管病变情况,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手术效果如何。观察桡动脉穿刺点有无出血、水肿,末梢循环是否良好,避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询问患者手术切口疼痛状况,交班时注意观察压迫止血装置是否移位,定时进行减压。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值班医生或手术医生汇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至少一天。应注意叮嘱患者按医嘱服药,尤其是植入冠脉支架的患者,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1. 出院前指导

冠脉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的一种,创伤小,恢复快,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两到三天即可出院。护士在患者术后就要做好康复教育工作。加强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做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告知患者按时到门诊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按时服药,适量运动,健康饮食,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副作用,及时就诊。教育患者及家属胸痛再发如何处理,及时就医。



1.3 评价指标

1.3.1 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参考院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3.2 生活质量 出院时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问卷[3]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好。


1.3.3 服药依从性 两组患者出院时给予服药依从性评分,评价标准依据中文版服药依从性量表,分数越高服药依从性越好,最高分8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相比,干预组(95.58±2.25)分大于对照组(88.79±1.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组生存质量评分(93.58±2.25)大于对照组(72.36±2.2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服药依从性评分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相比,干预组(7.58±0.23)服药依从性评分大于对照组(5.19±1.69)。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项目

干预组

对照组

t值

P值

护理满意度评分

96.12±1.38

88.79±1.43

7.33

<0.01

生存质量评分

93.58±2.25

72.36±2.22

10.33

<0.01

服药依从性评分

7.58±0.23

5.19±1.69

8.96

<0.01



3 讨论

冠脉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术,药物球囊扩张术,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手段之一[4]

全程护理模式[5]是今年来新兴的护理模式之一,它通过个体化分析患者的具体的基本状况及病情,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是优质护理的一种,在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通过全程护理干预,住院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及治疗方式有了充分的了解,减少了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由于干预的及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有了更多的信任,能够更好地执行医护人员的指示,服药依从性增加,减少了术后停止服用药物的几率,从而降低了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证实了全程护理可以有效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1,26(03):209-218.

[2] 邱玉. 全程康复运动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03):543-545.

[3] 李浩然. 分期康复护理模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及SF-36评分研究[J]. 中外医疗,2020,39(33):177-180.

[4] 杨骏.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21,34(14):181-183.

[5] 张嘉. 全程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 云南医药,2021,42(02):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