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2

试论如何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陈军

廊坊市第二中学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本文也将以高中生的成长为切入点,从政治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高中生成长;思想政治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引导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思维的魔力和意志的塑造,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高中生来讲,要尤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引导价值。

  1. 从哲学整体角度出发

哲学部分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组成元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重要派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哲学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哲学的内涵和本质,探究其中的人文科学精神,由此来激发出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懂得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理解。教师需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遇到与哲学相关的问题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拥有各自的见解和看法,部分哲学的研究者也被怀疑的观念所困扰,这种疑惑也根源于他们对哲学学科的怀疑,如果这种怀疑已经上升到公立的层次,那么学习哲学的精神就已经荡然无存。也就是说,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经常在街头巷尾与人聊天,很多年轻人也在谈话的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智慧的闪光点,勇于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在融洽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思维也被赋予了逻辑的光辉,柏拉图就是其中尤为著名的人物。哲学本身就是智慧的集合体,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对智慧无穷无尽的追求,即便是方向上有所区别,但思维的精神是永远存续的。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哲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始祖,本身就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的,哲学传播的并不是智慧本身,而是传承了智慧的学习方式和精神,传承了追求真理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是就是在经过无数次的检验和实践之后,仍旧可以闪烁出无限光辉的宝贵财富,值得学生进行探索和分析,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视角出发,认识到哲学的发展规律,并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和正确性。


  1. 突出指导性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鲜明旗帜,本身就是实践的鲜明引导,所以在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指导价值时,教师要利用中国的发展现状,让学生在观念上增强认同,把中国的崛起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充分联系到一起。中国的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结果,对于世界来讲,要以地方性的姿态有所融入,而在取得普遍性的发展之后,仍要保持自身的个性和独特之处,要用适合自身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中国只有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可以摆脱资本主义的限制和束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建党100周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一带一路政策,亚太经合组织建设的积极影响,并分析背后蕴含的马哲原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让学生也能够树立坚定的信念感。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针对马哲观的发展史作出简要的介绍,在经济大萧条之后,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社会主义就因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很多有识之士也开始探索全新的路径,中国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下,面对世界的压力开始不断的探索。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跟。


  1. 正确看待双重服务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的时候,都会对其实用价值有所疑虑,他们认为很多理论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并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实用价值也难免会遭受质疑,甚至个别学生会盲目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性特点,忽略了其在思维领域的引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哲学的双重服务性,一个是政治服务性,一个是思维服务项,前者是哲学的意识形态倾向,能够为特定社会制度的政治运行提供帮助,这也是哲学遭受怀疑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也会在课堂上滋生出一些抵触情绪,部分教师也把这些内容当做政策宣传的工具,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如果不对这种情况进行调整,那么哲学的神圣使命就会土崩瓦解,无法继续传承智慧的精神和方法论[1]。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出发,用更为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哲学的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被推翻或者是被否定,而且也没有倒退,即便是在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但也与哲学本身不存在关联。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信念的支撑,而这一信念也必须具备强大的科学说服力。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哲学的思维服务性特点,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他们的情绪。让学生认识到,哲学并不是刻板的描述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而是以一种批判和辩证的态度对这种关系进行评价。在学习哲学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背诵浅层的原理,知识的获得并不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形成,教师需要让学生接触更为具体的社会案例,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显现出的批判理念。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国在社会改革中经历的挫折和苦难,针对过去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做出总结,并探讨各项政策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


  1.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高中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培养学生矛盾观点和批判精神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整体角度的运用,指导性作用的发挥,双重服务性质的解读这几个角度,论述了高中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培养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政治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贾高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逻辑问题——兼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J]. 2021(2010-2):28-32.

[2] 王雨辰.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