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ERG理论在增强中学班级集体认同感中的应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2

后疫情时期 ERG 理论在增强中学班级集体认同感中的应用策略

李荣基

广州市从化区第三中学 510900


1.新冠疫情与ERG理论
1.1
新冠疫情与学校管理现状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以来,国际、国内的社会秩序进入了疫情并过渡至后疫情时期,社会管理秩序被重新调整,个人生活被嵌入至全民疫情防控当中。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的日常管理也必须遵循疫情防控程序,例如进校测体温,扫描健康码,带口罩等,使学校与班级日常管理也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学生个人的学习心态与情绪感受也受到一定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容易强化自我保护,更多关注个体自身,而容易忽视集体的运行的重要性。
1.2 ERG
理论
1.2.1 ERG
理论的主要内容
ERG
理论是耶鲁大学教授奥德弗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研究,在1969年提出有关“人的需要类型”的新模式,被称为“ERG”理论,理论认为人有3种核心需要即生存( existence)需要、关系( relatedness)需要、成长( growth)需要。以下是三种需要的内容[1]
1)生存需要。生存需要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吃、住、睡等。
2)关系需要。关系需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或称之为社会关系)的需要。
3)成长需要。成长需要是指个体力图在工作中做出创新和有效的业绩,从而为成长寻求机会,是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


1.2.2 ERG
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适用性规律与观点
ERG
理论是适用于社会群体与个人的常态性理论,中学生也符合此理论的常态要求,因此ERG理论也适用于班级管理,可为班级管理提供理论支持。ERG理论中乐适用于班级管理的观点如下:
(1)各个层次需要被满足程度越低,越为人们所渴望。
(2)对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要(即期望强度)的期望也越高。
(3)对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越低,对低层次需要的期望就会越高。
(4)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照需求层次的次序出现,而是可以越级的。

(5)个体可以同时追求多种需要,或三种需要同时起作用。

2.疫情防控下中学生集体认同感的现状
疫情防控期间,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各层面的防控设施要求优先做好个人防护,促使学生从直观上更多地关注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遵守社会各项规则,他们更多从个人角度思考生活,忽视了对班集体的思考。

根据防控需要,学生的聚集性团体活动骤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以班集体为主体的团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沟通、培养班集体凝聚力的平台与机会相应减少,中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小群体思想呈现增长趋势,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3.ERG理论在增强班级集体认同感中的现实价值
新冠疫情的防控在短时间内不会停止,中学的团体聚集性活动也难以频繁开展。班级日常的各种常规管理成为班级集体活动的主体,班会、小组活动成为增强学生集体认同感的主阵地。中学生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无针对性、无科学性的集体活动难以高效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容易停留在表面形式。ERG理论能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质,较容易判断学生的需求种类与心理特征,从理论上科学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准施策。

4.ERG理论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根据ERG理论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ERG理论的三种需求层次与学生的日常表现,我们把学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个体需求层次类型

日常主要表现

生存需要型

集体认同感较弱,对班级事务爱理不理,更多关注自己的个人感受与兴趣爱好,极个别甚至会有自闭、忧郁等心理偏向。

关系需要型

有一定的集体认同感,但更多考虑自己日常交往的“小团体”关系,在日常交往高频集中在某几个朋友或具有相似兴趣、特质的小组人群中,此类型学生在日常班级中较为多见。

成长需要型

有较强的集体认同感,个性多为外向型,有较强的表现力,善于表达,自身有能力让他人信服,善于同时融入多种群体,对周围的群体有引领性作用,一般具有较强的集体协调能力。


4.2提高集体认同的差异化策略
4.2.1 生存需要型:提高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激发高层次集体认同需求
生存需要型学生更多考虑自身感受,教师应多与此类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解决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多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习惯偏好。如学生感觉学习成绩难提高,缺乏自信心,教师可教授学习方法和看待问题的思维、设定阶梯目标、多给予肯定;如学生与其他同学、父母之间产生沟通矛盾,教师可主动与相关同学、家长联系,为其打开“心结”等。

教师与生存需要型学生谈心解惑后,应多引导他们参与班级的小组或集体活动,在团体活动中为他们分配“任务”。例如,把学生安排在他们认同感较强的小组中,为其分配组内各种协助性任务。当他们融入小组集体后,进一步安排他们与小组成员承担班集体的任务,逐步激发他们高层次的集体认同感。

4.2.2 关系需要型:提高“小群体”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调动高层次集体认同需求
关系需要型学生一般有较为固定的“小群体”,而“小群体”中往往有1至2位群体影响力强的“领导者”,教师应多与这些“领导者”沟通,了解“小群体”的偏好与习惯,日常适当满足“小群体”的需要。此外,刻意安排多个“小群体”的领导者沟通,共同参与班集体活动,开展群体间的协助性活动。如某小团体擅长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较好,教师可优先让他们参与日常体育竞赛活动,但同时要求他们负责班集体日常保洁工作中的较耗费体力的任务。
对于关系需要型学生,教师即要对“小群体”的能力给与肯定、赋予群体展示能力的机会,但同时要让多个“小群体”加入班集体的日常运作任务当中,促进多方对集体达成共识,强化集体认同。

4.2.3成长需要型:满足个体高层次需要,保持高层次集体认同需要
成长需要型学生富有较强的上进心、创造力、表现欲等个人特质,在班集体中往往担任班干、班委等职务,在班级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说服力。教师应为成长需要型学生创造更多为集体服务的“专项机会”,让其成为重要任务的负责人,如班干部、学校学生团体负责人等。让这类学生“领导”各层次群体,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集体认同,充分弘扬集体正能量。
在疫情期间的带队体检、防控测温等工作都需要有严格的秩序要求,可分配成长需要型学生干部担任关键环节的管理人,在保障集体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给他们赋予更高层次的责任感。

4.2.4集体需求策略:宣扬高层次集体认同,抵制负面低层次需求
按照ERG理论,个人的需求可以越级,个体可以同时追求多种需求,即一位成长需求型的学生由于心理、情绪等自身问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降”为生存需要型、关系需要型学生,常见学生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而引发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导致行为偏向。在疫情期间,社会、学校与家庭都设置了各项防疫限制措施,或多或少地使学生产生一定压抑感,导致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频现。
教师应为集体和个人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的班会、教学课堂中,一方面教师表扬班集体中的好人好事,对为集体作贡献的言行表示肯定,在班集体中营造一种友善、团结、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渗透社会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种先进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现时的安定是来自于社会各方的努力,防疫成果来之不易,班集体的常态运行就是对社会、对国家作贡献,塑造高层次的集体认同,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促使学生更多从国家、集体层面思考问题。
在班集体中,偶尔会出现自私自利,损害集体的言行,教师应及时对这类言行进行批评与指正,抵制各种违法违规、过分追求低层次需求的言行,在班集体中树立以维护集体利益为荣,自私自利为耻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组织行为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 丁敏,2020.09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 李术华.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3]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发[J]. 易佳韵. 英语广场. 2017(06)
[4]马斯洛Z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 毛金梦,赵露. 当代音乐.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