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而多学,多学至不教”——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2

“少教而多学,多学至不教”——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兰碧霞
浙江省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 325800

摘要: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文课堂也出现了喜人的效果,但是距离理想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会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有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少教多学; 精讲; 有效策略

什么是“少教多学”?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

有专家认为,现在的语文课文有85%——90%以上的内容,不用讲解学生都能明白,可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领着学生琐碎的分析,教师激情昂扬,学生群情振奋。一篇课文讲完了、学过了,在语言习得方面几乎什么也没得到。作为教师,要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语言的奥秘,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在听说读写的系列语言训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方式等,才能真正学会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那么,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其实不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是缺乏科学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教育智慧。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的特点应该侧重丰富的人文性,它应注意培养学生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 ,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从根本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习惯于用理性肢解和阉割人文性很强的阅读文本,用条分缕析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缺乏人性和人格的应试机器。一篇篇美不胜收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甚至被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文字游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言堂”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阅读和解读的惰性,这种填鸭式的主观解读严重掩盖了学生独立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3、重琐碎的提问,轻问题的精心设计。

有些课堂是在老师频频发问的情况下进行的,好像是老师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把学生牵到老师的答案上不罢休。这种过多、过细、过浅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如何走出“满堂问”误区,就要求教师对问题设计要少而精,要构建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或者说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4、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叶圣陶在1937年1月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在这个比喻中, 叶老形象地对他的阅读本质观做了说明,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自生的,而是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进行碰撞加上学生的思考产生的。所以,老师不能把课堂搞成自己的“教案剧”,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所以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体会!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解决策略

1、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课堂上,学生在朗读、思考、讨论、提问等学习过程中,要给足他们时间,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2)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3)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问题的关键在于体验的不足,解决好这一问题,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2、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教师要做到“少教”而“精讲”。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做到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2)为“学生多学”找好抓手。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其他学习资料;而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3)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如何实现这一主旨,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的法宝依然应该是“灯”和“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心灯,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J].1632,

[2]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J].1937,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