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道德教育的现代意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贾谊道德教育的现代意蕴

郭晨

山东大学 250000

摘要:一直以来贾谊的教育思想颇受学界关注,但其道德教育思想鲜有讨论。贾谊的道德教育基于对现实的关怀与历史的反思,从受教者和执教者两方面阐述,将君主个人道德提升到国家道德建设层面,同时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尽管有其时代原因,但对于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贾谊;道德教育;立德树人

以往学者对贾谊的教育思想从人性论、胎教等角度讨论较多,如唐雄山重点探讨了太子教育的人性论依据[1];林文昌着重讨论了贾谊的分段教育即胎教、赤子、少长、成人教育以及对教育对象进行了分析[2]。在明确相关文本后,贾谊的道德教育更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在他看来,圣王君主良好的德性有利于教化百姓、稳定社稷,“今汉帝中国也,宜以厚德怀服四夷,举明义博示远方,则舟车之所至,人力之所及,莫不为畜,又孰敢纷然不承帝意?”[3]君主若能仁爱天下,厚德载物,天下人都会慕名而来。可见,贾谊不仅将道德教育与个人品性相联系,还提高至国家政治意义的理论高度。因此,对贾谊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思想,也契合了我国当前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深刻定位[4]

一、道德教育的提出背景

汉初大局刚定,黄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会得以调养生息,但暴秦遗留的弊端和深痛的历史教训让贾谊深刻认识到汉初国家亟需一套合理的政权建构以恢复稳定的社会秩序。

从历史角度看,他认为秦国利用地势、法律制度及战争策略等优势统一六国,但到二世就灭亡了,并非失去有利的客观条件,而是大一统后秦王未及时改变建国策略,暴虐成性,违背了圣王之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3]若在建国初,信任忠贤,施行仁政,刑罚有道,“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3]贾谊以秦的教训来劝谏文帝,想安定长久,君王要从自身做起以礼义治天下,才可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从现实角度看,当时社会风俗败坏,“夫邪俗日长,民相然席于无廉丑,行义非循也。”[3]百姓不知礼义人伦,朝廷风气江河日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3]人们在精神层面就不认可现存的国家制度,任其发展只会社会大乱。因此,必须移风易俗,让百姓知礼义廉耻、尊卑上下才能规范社会秩序,是所谓“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气乐”[3]

且贾谊认为当时的汉朝基本是上承秦制,未在建国后立刻更改制度,秦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君主自身。因而,他认为适合当时国家治理方式就是君王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追寻圣王之道,用身体力行影响百姓。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的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更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但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君子’。”[5]可见,君主先立己才能立人、治人。既然君主能依靠自身德性魅力导人向善就证明人有向善的可能,这就涉及到贾谊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3]但普通人对这种潜质缺少敏锐的觉察力,需依赖圣王的教化进而外显,因此,学习贤明君主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且贾谊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太子,其是否有良好的教育与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蚤谕教与选左右。”[3]在此,君主的德性建设就从对自我道德品质的提升、对个人局限的超越上升到了国家道德建设层面。

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何为道德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道德认知,并强调将道德认知付诸行动的一种道德实践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道德情操的人。康德认为:“道德的教育是人塑造的教育,为的是他能够像一个自由行动的存在者那样生活。它是达成人格性的教育,是一个自由行动的存在者的教育。”[6]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塑造人及其人格的教育,只有成为一个人格健全、道德自律、从仁向善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基于此,从教学行为主体看,贾谊的道德教育具体展开为对受教者的道德善的培养和执教者的道德要求。

太子作为既定的君主要学习何为兴国之道,而兴国之道则与君主为善相关,贾谊借周成王与鬻子的对话阐明君为善的重要性:“政曰:兴国之道,君思善则行之,君闻善则行之,君知善则行之。位敬而常之,行信而长之,则兴国之道也。”[3]贾谊此处点明了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善、发现善,更要将善付诸行动,凸显了德性与德行统一的重要性及道德情感对人的影响。既然善如此重要,该如何学习善呢?他认为要依赖经典史籍的学习,儒家经典记录了圣贤思想的精髓及其具体事迹,通过对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学习来了解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增加知识储备,加强判断是非的能力。

此外,贾谊认为秦到二世即亡的重要原因在于二世未接受贤材辅佐导致其性暴劣,“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岂胡亥之性恶哉?其所以集道之者非理故也。”[3]赵高教胡亥杀人而非爱人,久之就把刑罚当作爱人一样的习惯,待其成长,品性已难以改变。因此,贾谊认为执教者“非贤者不能行”[3],其责任就是培养太子良好的德性,以仁义者为师,才能远离邪佞。因此制定了以仁义道德为基础标准的八种官职,如大相负责具体教化事务,调谇负责规章制度等。

三、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

尽管贾谊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不具普遍性。但对于现代道德教育仍具借鉴性:

首先,将道德培养作为终身学习的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7]因此德性培养不能仅局限教材的讲解,而应立足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让学生明白何以为人及非善出现时又该如何应对,若停留在对美好道德的憧憬,只能流为道德空想主义。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反道德行为也“日新月异”,这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坚持对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才能面对未来不可知的变化。

其次,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尤其强调学生的自我努力,知识不仅来自课本,还来自生活实践。遇到问题要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性,反求诸己,向内自省。

最后,关注道德情感和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道德情感是对经验领域认识后产生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包括善与恶。当今社会发现迅速,学生面对复杂的环境,易产生负面的道德情感和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知识教育呈现的教学效果,更要重视情感教育的导向,只有具有情感的人才能称之为完善得人。


参考文献:

  1. 唐雄山.贾谊教育太子的人性依据[J].《船山学刊》,2003(1)。

  2. 林文昌.略谈贾谊的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3. 贾谊.《<新书>校注》[M].阎振益,钟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5.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M]//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

  6. 康德.《康德教育哲学文集》[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61cbbef57c287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