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孙雯 凃红玲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安顺 561000

摘要: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大学生的培育,应当在关注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社会建设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基于此,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望能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价值。

关键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所制定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成长与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作用。


  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1. 教学形式缺乏现代化

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缺乏现代化,在教学形式上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如果不能结合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来开展教育,难以取得深入进展。


  1. 缺乏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教育理论,倡导在心理方面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的心理品质、生活幸福以及和谐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对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相比传统心理学缓解负面心理状态的功能而言,大学生更需要的是提升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反观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必要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利化”

部分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视为选修课程,或者是采用大班授课形式,未给予应有重视。甚至有的仅在大一期间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后续年级并未开展,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化。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1. 缺乏针对性的教学

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所面对的心理困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来看,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往往不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需要,教育作用并不显著。


  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建立常规化的心理教育课程

为了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一致性,应当构建常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各个年级设置心理健康的必修课程,并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结合大纲的目标进行课程规划设置。比如,大一学生面临的问题大多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做好大学规划”等等问题。教育者在教学当中也应当重点把握这类问题。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是未来就业方面的困惑与焦虑,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涉及一些职业规划、缓解焦虑、提高自我认同感相关的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需要。


  1. 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引入积极心理学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意义重大。大学生们普遍都已成年,能够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塑造积极的人格以及增强大学生正向的心理体验。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增强学生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满足感、热情、兴趣、放松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开展心理测试游戏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学生获得成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乐观、毅力、专注力、创造力等等。教师培养学生们积极的人格特质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且能够为学生未来学业、职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第三,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中心,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动向以及需要,从而做到在教育实践中有所侧重。

3.融入现代技术开展教学

在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当注重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年龄需要,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大学生们作为年轻一代,喜欢线上交流的形式,并且,富有科技感、现代感的教学形式往往能够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比如,教师可以开发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学形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便利性。另外,为了有效照顾学生心理,保护到学生的隐私,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网络平台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4.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延伸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是全面的,不会只凭借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能够完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有效延伸到课外。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家庭、社会以及校园内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和排解不良情绪,从而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达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延伸。

5.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水平

教育者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教育者应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入学习研究,积极探索高效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改进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新兴科学,教育者尤其要注重对这方面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有效地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当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们心理和谐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在塑造学生正向的情绪与情感,提高学生人格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意义。教育者应当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参考文献:

[1]罗辑,康华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2):152-155.

[2]刘松.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青年,2020(12):226+228.

[3]薛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7(20):139-141.

[4]田仁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