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阅读课的几点想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1
/ 2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课的几点想法

陈忠

湖北省 当阳市河溶镇初级中学 444116

在学校教学中,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呢?这一直是我们每一位一线的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在

新课程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模式,因此在阅读

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善于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上,“读书”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赏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如:初读感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提倡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同时,在阅读教学的其他环节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们那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语文课堂独特的生命力。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是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家老舍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温和慈善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济南的冬天。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所以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充满深情地朗读老舍笔下的山和水,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品读这些句子,畅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提高了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写作、表达方式,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并把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如《济南的冬天》的第四段描写了薄雪覆盖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覆盖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在品读了这些拟人化的句子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山野奔跑、 嬉戏样”。学生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又如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学生们能抓住句子中的“睡着”“唤醒”这两个词语,领悟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老城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个“卧” 字写出了雪的情态, 活灵活现。文章的重点语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或是文章的主旨,我们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感悟”是很有必要的。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感悟”,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我认为引导自己去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一是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感悟。例如:教学《雨的四季》这篇文章,我以包含激情的语调美美的朗诵诗歌《听雨》,学生在聆听中不禁勾起对雨的点滴回忆,从而进入文本,渴望了解作者笔下四季的雨的景色,在读到“它一定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这段话时,让学生畅谈自己听雨的感受,经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学生轻轻松松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作者这样写是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客串角色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在这种分角色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品读、推敲、咀嚼,在反复的推敲中感悟语言。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思考、思考、再思考"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学习、研究的方法。思考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满课堂的读,没有留时间让学生思考。或者只是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给学生以问题理解的充分自由。对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把握或许可以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但对文章中人物形象、作者渲染的情感等却不必一视“同认”,对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辩论沟通,也可以让他们各持己见。在学习《与朱元思书》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 “既然是写信,为什么文中却有这么多写景的文字呢?作者想告诉朱元思什么呢?”这是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 ,于是我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 。“ 我认为作者是想通过这些文字告诉友人,他已经厌弃了功名利禄,希望寄情于山水之间。”“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他对友人的召唤,以山水美景来呼唤他的朋友放弃对名利的热衷追求,来同他一起游山玩水,共享快乐”……学生独到的见解让人欣喜。 阅读课堂,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还学生一片独立思考的时空,让问题源自学生,让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权利回归学生。

点评:“读一品一悟—思”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施行的一种模式, 当然这几个环节并不是界限分明、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起,以此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有法亦无法,让我们用心去上好每一节阅读课,让语文阅读课堂焕发活力和光彩!



相关关键词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写作 表达方式,是阅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对一些字词 句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 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并把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如《济南的冬天》的第四段描写了薄雪覆盖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 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覆盖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在品读了这些拟人化的句子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山野奔跑 嬉戏样”。学生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又如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学生们能抓住句子中的“睡着”“唤醒”这两个词语,领悟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老城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个“卧” 字写出了雪的情态, 活灵活现。文章的重点语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或是文章的主旨,我们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