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导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1
/ 2

发现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导航

张玉莉

合肥市育新小学

【摘要】发现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组织各种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发现学习习得知识。本文探究基于教材课例,谈谈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发现学习 主体 引导

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与交流,这一理念明确了发现学习的要义。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典型课例,例谈“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经验出发,调动发现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数学学科知识是相互联系,每一个知识都是下一个相关知识的经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理解数学,又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依托经验调动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新知。

1.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就是要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探究设计:

(1)唤醒经验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生活图片。

提问:为什么这些是长方形,那些是正方形?

(2)探索发现

提问:请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动手操作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引导: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你有什么发现?

(3)汇报总结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在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通过出示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图片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的提问,引导学生在动手量、折、比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培养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能力。

2.生活经验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并应有于生活。当今小学数学课本无一例外的将数学知识编制到实际生活情境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教材,寻找知识的生活元素,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发现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平移”的导入设计:

播放电梯运动、地铁前进、滑滑梯游戏的视频。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运动,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你能用合适的方法表示这些运动吗?伸出你们的手,一起做!

指出:这些直上、直下、向前、向后运动我们统称为平移

应用:举例说说生活中哪里还见过平移现象。

平移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缺少的是通过观察发现得出他们的共性,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平移运动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平移运动的特点,进而将获得的新知又应用于生活。

二、探究规律,体会发现学习的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如教材中数学公式、计算法则、排列等规律性知识。通过发现学习探索规律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科学性。数学中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过程,合情推理凭经验和直觉用于猜测,演绎推理是根据逻辑论证证明结论的过程。

苏教版教材常常以主题形式进行探索规律学习,依托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例如:“间隔排列”的探究设计:

(1)情境引入

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观察图中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这三组物体的排列,你有什么发现?

(2)引导猜想

指出:上面三组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

引导: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发现规律

指出:小兔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篱笆的块数比木桩的根数少1,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归纳: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间隔排列是教材中初次以单元形式教学物体的排列规律。教学中,利用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的探究过程发现规律,并理清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出发,取材生活化、趣味化,提出“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观察、猜测、推理、验证,探索发现数学的科学性。

四、以小见大,延续发现学习的拓展性

苏教版的教材大都以情境来展示教学内容,一个情境呈现出多个显性和隐性数学信息,给了教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探索学习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的编排的细节,深化数学教学。

如《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想想做做第1题有两组题,第一组让学生看图说说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思考过程,第二组是让学生联系图意自己列式并计算。这两组题呈现的形式不一样,教师对题目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第一组让学生结合图形说说计算过程,突出从分数组成的角度去理解计算原理;第二组先要求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出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运算意义、计算原理和方法上的关联性。

读懂题目的不同呈现形式,教师要能从小题中开发学生大的潜能,才能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另外苏教版教材还设计了蔬菜老师的“旁白”,这是教师启发性问题,如:“你有什么发现?”、“你想怎样算?和同学交流”、“还可以怎样算?”等等。这些语言既指导了教师正确分析使用教材,深挖教材进行再创造,又启发学生的思考探索。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中的旁白,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深入拓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你准备怎样算”这一环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让学生借助图中给出的数据计算周长,小组合作交流后,以汇报的形式进行说明,帮助他们巩固对相关计算方法的理解,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最后在学生列式计算后,精心组织交流和比较,着重理解长方形周长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发现学习策略的探究中,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经验出发,构建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兴趣,引发数学思考。通过发现学习,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形成技能方法从而很好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