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国学精粹,打造精品中职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融入国学精粹,打造精品中职德育

张小忠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福建省福州市, 350004


国学作为中国古先圣贤智慧的结晶。它具有意深、理透、志远、境高的特点。对于中职学生润泽心灵、传承文明,增强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通过对中职德育教学现状和中职德育融入国学精粹进行分析,将国学经典引入中职德育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国学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知礼仪的时代新人。

一、中职德育教学现状

1、学生文化基础差,厌学情况普遍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均是经过普通高中筛选后,没有考上高中的落榜生。导致大部分的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较,存在基础知识水平、文化素质、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同时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很多学生更多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才到中职学校读书,并非出于自身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常常在学生上课时,会出现各个学生“四处神游”的现象,注意力全然不在课程学习上。

2、教师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强

目前我校在思政教学上主要教材是2018年修订的《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等,该部分教材教学往往给学生印象是刻板单一、枯燥无味,并且师生互动不佳,教师教学缺少激情、课堂枯燥,对中职学生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强,从而导致“上热下冷”的现象,教师台上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讲解,学生却在台下不为所动,成为名副其实的“低头族”。

3、学校德育教育浮于表面,重技能轻德育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学校也不断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投入,大量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实训室、试验设备的采购、建设中来,但是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教育方式也只停留于表面,仍存在“软、浮、虚、乱、散”等问题,如此重技能轻德育,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既不能培育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也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中职德育融入国学精粹的重要性

1、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让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国学不仅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文化资源,而且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精神资源。教师通过对国学内容撷取精华,归纳整理出不同领域的国学教育方向,如求学、礼仪、孝亲等内容,使中职德育课程中渗入国学教学,让学生能够受到国学文化熏陶,例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学生应该孝敬父母,对于父母安排的事情,不能偷懒,不能拖拖拉拉;父母的教诲,必须虚心恭听等等;《常礼举要》中“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教导我们长辈送我们晚辈东西,我们必须双手去接受等等礼仪。这些渊源流传的国学传承,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德育课程通过融入国学精粹,既教授了中职学生知识,也让德育课堂的学习氛围更有温度。

2、陶冶学生情操,让中职德育教育更有力度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年纪均在15-6岁左右,心智还不成熟,品德的根基都未打牢固,这时就需要教师为其树立道德的标杆,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抵制诱惑,明辨是非对错。例如在国学中众多讲述爱国情怀,有

陆游《金错刀行》 的“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于谦《石灰吟》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经典的国学思想精髓既能荡涤学生的心灵,也让中职德育教育更有力度。

3、激发学生潜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经典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各种情感,教导学生懂礼仪、知友善、遵守重道,通过将经典国学融入德育教育,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劝学》的“学不可以已”告诉学生学习是不能停止的;《师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教导学生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通过这些经典国学的引导,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唤醒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激发潜力,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融入国学精粹,打造精品中职德育

1、加强教师培训,成立“国学”思政教师团队

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中职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观察学生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促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但是如果要在德育课程中渗入国学精粹,还需要中职德育教师加强对国学的研究力度。

因此在德育课程中开展国学教育,必须加强教师培训,成立“国学”思政教师团队。德育教师通过加强国学经典的教育理论、信念、责任、情怀等知识,夯实自身国学文化积淀。同时学校还应开展教师国学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开展国学文化教育的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国学文化教育的思政教师。

2、明确纲要标准,把握国学教育重点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该纲要为中职德育融入国学精粹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学重点。该纲要分别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如下:

1)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通过引导中职学生深刻地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从而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2)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通过引导中职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

3)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通过引导中职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中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校通过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国学精粹,使他们走好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并按《纲要》要求要以推进中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设定教学目标,从而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完成教育任务。

3、挖掘地方优势,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处于文化气息十分浓郁的福建福州,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例如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沈葆桢;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林纾;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严复;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等等。这些历史名人名事对于我们的德育教育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发展愈发壮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悲怆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必须通过这些历史典故才能清楚的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并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挖掘地方特色,开展主题教育,能够最直观地将这些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领导了震动世界、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掀开了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外国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块丰碑。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译着;他在新疆主持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至今仍为民造福,被颂称为“林公渠”、“林公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作为一名福州本土名人,他的主题教育起到最直观的教育作用,也更具有代表性意义。

4、完善考核机制,巩固知识

考核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中职德育中融入国学精粹,并不能只浮于表面,学校必须加强重视度,所以将国学测试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考评中来,通过与学生升学挂钩,既能够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掌握并学习德育课中的国学知识。

四、总结

中职学校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国学,必须先加强教师培训,成立“国学”思政教师团队,先让思政教师丰富自身国学文化底蕴,然后明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标准,把握国学教育重点,并挖掘地方优势,开展属于福州的国学主题教育活动,最终完善考核机制,将国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学业水平考评中来,使国学真正融入到德育教育中来,从而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