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

陈静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学校 邮编 250400

摘要: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不仅强调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小学数学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数学教材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以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数学课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在长期的培养与锻炼中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方法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相对于其他科目的知识来说,数学知识复杂且抽象,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课缺乏积极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问题和现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积极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不断的创新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教学的适应性。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进行合理的引导,确保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活跃思维,针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探索。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普遍缺失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在数学课堂上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没有以学生为本,这导致数学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依赖的心理,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依靠教师给出答案,由于学生没有主动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力难以被激发,自然无法对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展开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普遍处于缺失状态,教师也未能引起重视,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实施数学教学。

(二)数学课堂上缺少互动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有效的探索,在思考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是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和正确的方法,对数学问题展开探索。但实际上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略显不足,大多数教师只是在数学课堂上单向输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也没有与学生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未能实现对教学策略的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策略与方法

(一)数学联系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学生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在数学学习中难以理解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因此大多数小学生普遍对数学知识缺乏兴趣。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搭建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入手解决未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能不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教学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选择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这一节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创设“在超市”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手边已有的铅笔、直尺、书本等各类文具当做商品,以讲台作为超市的收银台,然后让学生准备一些纸张作为货币,让学生模拟在超市购物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计算。在计算中教师为学生提出生活化的问题:现在你的手上有5块钱,铅笔一元一支,笔记本两元一个,你买了两支铅笔一个笔记本,一共会花去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购物利用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创新数学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与成年人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这样才能通过数学活动的引导,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逐步培养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因数与倍数以后,学生对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模糊不清,很难正确区分和快速判断,于是我在整理和复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首先我把整数除法、因数、倍数、质数、1、合数、奇数、偶数、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这些知识点做成了11个小标签,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分一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就要思考潜在于概念之间的内部联系,最后整理成以下知识框架.

61d548e3295c5_html_ef11be03c218da5e.png

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分一分、议一议的过程中弄清了知识间的联系,学会了用框架式系统整理知识的复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引入探究性问题,加强与学生互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方法着手引入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数学课程培养内涵,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需要出发制定有效的数学问题,并且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解题思路和方向。而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应当提出有效性、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节知识点,教师从小学生喜欢乐见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寻找资源,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喜羊羊每工作5天就要休息一天,而美羊羊工作4天要休息一天,那么喜羊羊和美羊羊等几天能够一起去看望村长呢?在这样的探究性问题中,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答案,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能够将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知识转化为更为生动的数学情境,学生在这种直观性的数学情境中,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进而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整合更多的优势资源,满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需要的同时促进数学教学的个性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能够更好的跟随教师的思维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普遍缺失,针对这样的现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搭建有效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讨论,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荣.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J].学周刊,2021(07):159-160.

[2]王晓红.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55-156.

[3]蔡光会.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J].明日,2020(27):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