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音乐融合教学————以四川童谣《鸭子划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音乐融合教学 ————以四川童谣《鸭子划划》为例

蒋红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

[摘要] 四川童谣不仅是四川地区古老文化的优秀结晶,蕴含着博深广大的民俗风情,也极具审美价值。它音律优美贴近川话语韵、节奏多变充满童趣、内涵丰富源自生活且形式多样。为深度践行“五育并举”,加强美育学科建设,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理论的需要,是培养美育理论和实践优秀人才的需要,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音乐与美术跨学科融合通过“诵”“唱”“画”对“四川童谣”进行融合研究,深度学习地域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增强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 四川童谣;音乐美术跨学科;实践研究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我们把美术引入到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美术与音乐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现代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同时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尝试。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人美的享受,通过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我们能感受到如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而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让我们闭上眼睛聆听时也能看到美丽的景象跃然于眼前。作者将音符化色彩,用旋律做线条,“画”出一幅用心灵去感受的心灵之画。俄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因此,音乐和美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是一个多美妙的感受。

一、美术和音乐的相互融合利于学生理解艺术的共通性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点正是对于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音乐和美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作用与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但是,这两个同属艺术门类的姐妹花,因存在的共性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及内心产生的共鸣是相同的。中国古人认为画通音乐、寓乐于画,所以画中有乐是一样的;在一些抽象的绘画中,点、线、面、明暗、色彩等视觉要素的组合会使人产生类似于欣赏音乐作品时,由于音符和节奏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某种音乐感。这种感觉被称为艺术的通感,即艺术地相通性。因此,基于时代的需求,美育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美育人才的需求,建构现代数字化学习环境,发展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课题组尝试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音乐、美术学科四川童谣教学融合模式创新研究,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模式研究,通过新型数字化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以便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四川童谣则是根据四川当地的风土人情所创作出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一些段子。通过“诵”“唱”“画”对“四川童谣”进行融合研究,深度学习地域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增强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以四川童谣《鸭子划划》为例融合尝试

了解头饰的组成、材料和外形的特点,关注头饰帽圈与技能;学习适合儿童表演、游戏所用头饰的设计制作方案,体验色彩搭配的美感与制作的工艺流程。培养学生结合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结合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和学习,在观察、体验、探究中动脑、动手、用彩纸、剪子和画笔等工具材料、完成设计头饰作品。在数字化环境,利用多媒体软件,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去学习音乐方式的表达。因此,此课例中老师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软件,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形成了信息技术促进学科融合。

美术有三种重要的性质,造型性,静态性,视觉性。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止,艺术家将一些运动的瞬间化动为静,在动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特定瞬间,将它们用美术记录下来。所以选择合适的材料,捕捉精彩瞬间,运用美术传达愉悦感,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音乐也有三种重要的性质,情感性,动态性,创造性。音乐是一种语言,人们说话变化着语音语调,配合着节奏速度来表情达意,音乐同样通过音调,节奏,音色等手段来表现或传达自身的情感。课堂中,精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调动了孩子的所有感官来参与的课堂:卡通形象,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造型装扮配上音乐游戏,获得角色的情感体验;运用彩纸和画笔表现形象,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节奏诵读与表演唱相结合,创编多种律动,培养想象、创造与表现能力……整堂课体现出具身性、融合性、互补性、愉悦性等现代美学课堂的特点。

融合不是想融合就能融合,它一定是先进行碰撞后产生火花,再在火花中产生灵感,再碰撞再发生,再生成再交融的过程。真正的融合是自发性的共同探究,它需要老师们非常默契的合作。心只为一个方向,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让美学理念真正在游戏中实现和施展。让孩子们充分在课堂中享受音乐的快乐,享受创造的乐趣。美术作为表现艺术最典型的的学科,色彩有没有情绪,造型有没有节奏,有没有动作和形体感,这就是一种互补。音乐的角色律动缺少了美术的装扮,就会显得单一、枯燥,没有趣味性。童真、童趣的角色扮演需要美术中的造型、色彩的设计,通过美术元素表现自己独特的性格与想法。再通过音乐的律动表现,施展出孩子们真正的快乐情感,激发孩子的表现潜能,真正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美学课的创新,不是靠传统的灌输式去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孩子自身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得到彰显。如:音乐节奏的设计、动作的设计是否和美术中的造型相结合。在课堂中,我们看到音乐的节奏与美术的图画相关联,看懂图画排列的图谱,再用音乐的节奏念出来、唱出来、表现出来,这就是彰显。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的彰显,孩子会通过已有的经验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加工、改造,创作。

 音乐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的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的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的美。它是艺术家族中的一个个性最强的成员。新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为本的教育(以音乐为核心,以人文为主题,以学生为本位)。音乐教育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不断地求新求异得到发展。如音乐与美术结合,音乐是一幅画,而这是一幅用音乐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描绘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有些音乐本身就是描写画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渗透一些美术因素是十分有效的。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工具。他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基于数字化环境下音乐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转变了教学方式,所有四川童谣作品可听、可感、可评,达成“学科融合模式创新”的目标,实证数字化环境在四川童谣教学“融合编创”板块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慧. 地方童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利用[J].教学管理,2016(5).

2.曹亚莉.浅谈音乐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