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硕士研究生导师角色现存问题及对策

/ 2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导师角色现存问题及对策

1王瑛 2李望云 秦红波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机电工程学院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主要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特殊的时代背景造成了学术人才断档,当时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形成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队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过度注重学术培养,造成了培养出的研究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企业发展的需求。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满足社会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以美国为例,硕士研究生通常以职业型教育为主,面向未来想要到工商业界或是应用层面工作的人。

针对这种现象,自2009年3月起,教育部将我国硕士研究生结构将进行重大调整:研究生培养逐渐从过去的学术研究型为主转变为研究应用并重为主。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做出重要指示,在肯定研究生教育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会议认为,研究生教育应聚焦在社会和国家的全方位“需求”,立足“需求”推进研究生供给侧改革是未来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道路。

1 硕士生导师培养存在的问题解析

导师制最早在英国的牛律大学和剑桥大学实行,后被各国广泛采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也是采用了这一基本制度。它是指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育管理制度。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可看出,导师应该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做出自己的努力,保证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然而,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缺乏工程背景

2009年以前,研究生教育以学术研究型。2009年以后,虽然硕士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越来越高,但博士研究生培养依然以学术研究型为主,而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上均具有博士学历。因此,无论是2009年以前还是2009年以后,大多研究生导师接受的是学术研究型教育。学术型导师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对应用研究往往知之甚少。从具体的调查中发现,具备解决职业问题能力的复合型研究生导师占比较低。现行国内高校工程硕士教师队伍选聘与学术型导师选聘制度无明显区别,尤其以年轻导师为甚,缺乏实际的工程背景,日常教学开展侧重理论教学,缺乏案例式教学,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传授学生更加实用的知识、技能。

1.2 导师缺乏必要的指导责任意识

不同于一般教师,研究生导师需要着重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职业胜任力,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责任意识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应当将对研究生的培养效果作为研究生导师考核的重点。目前,国内研究生导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指导的问题,也就是说对科研成果更看重,对研究生的指导多有忽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现行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中研究生培养质量占比低有直接关系。以国内某双一流高校现行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条例为例,考核总分共计100分,人才培养仅占20分,科学研究以70分占据绝对比重。

在较大的科研压力下,研究生导师只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科研领域,无法有效协调科研与指导之间的关系,平衡点被打破,研究生导师在研究课题方面投入的精力越多,代表其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可投入的精力越少。部分研究生导师甚至将学生作为提升其科研、实验效率的一部分,消耗学生的时间帮助自己搞科研。对一些缺乏严格考评与对应规范制度的学校而言,这些现象更加普遍。

2 优化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存问题的若干策略

2.1 完善硕士研究生生导师的选聘制度

纵观如今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制度,虽在不断完善,但整体呈现出的科学性、客观性不足,具体体现在学术性要素占比较高,例如遴选标准集中在选聘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获得的专利数量、拥有的国家基金项目数量等,从这些选拔要素来看,更关注选聘人员的科研水平,对选聘人员的实践水准和指导水平多有忽略。即便是针对校外导师的遴选也比较严格,同样重视选聘人员的学术水平,例如严格规定选聘人员需要在核心期刊或者以上级别的刊物发表多少篇文章等,校外导师遴选面临与校内导师相似的窘境。因此,在后续阶段要适当调整校内及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降低学术性要求,提升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的要求,将选聘人员的企业工作经验、挂职背景等融入选聘体系,并适当提升这部分内容的占比,通过源头导向调整的方式,为国内高校选拔兼具丰富理论知识储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具体而言,要结合工程硕士重实践能力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上岗考核办法,并设定竞聘上岗的机制,提升任教导师的教学水平,持续优化和提升在岗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教学经验。

2.2 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教学理念、工程实践能力等也提出较高要求。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自身以及所在学校的实践机会较少,尤其是近年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年轻导师比重不断提升,这些年轻导师的选聘标准基本与其自身科研素养和科研成果相关。这也与年轻导师的毕业要求和岗位任职要求相关,重理论、轻实践已成为年轻导师群体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掣肘。综合导致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教育能力低等问题,不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队伍的优化培养。因此,在后续阶段要采用多样化措施,着重强化中青年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例如校方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加强工程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中青年硕士研究生导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保障。持续优化高校与企业的双向人才输送制度,通过向企业派驻教师或者在企业挂职的方式,为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中青年教师广泛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工作,基于实践和科研薄弱项,定期输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参与进修课程,实现自身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双向提升。

2.3 建立健全双导师教学工作制

双导师教学工作制是指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分别由理论知识储备丰富、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校内导师与工作经验丰富、基础知识达到一定标准的校外导师执教。双导师教学工作制的初衷是结合校内导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校外导师的工作经验等形成互补,基于各自的教学优势,形成教学合力,培养更多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过硬实践技能水平的优秀人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双导师教学工作制的实施和发展遇到诸多难题。结合广泛调研获取的数据,可知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双导师教学工作制的满意度较低,指出双导师教学工作制实施流于表面。伴随工程硕士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整体师资力量比较有限,校外企业导师对工程硕士生的指导有限,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校内导师开展指导工作,企业导师只是挂名,双导师教学工作制出现明显缺失,工程硕士生受指导效果不佳。此外,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缺乏深层次交流,无法在对工程硕士生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培养质量较低。因此,要在后续阶段结合实践反馈持续优化和调整双导师教学工作制,出具导师岗位权责说明书,厘清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权责义务,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双向互补作用,重塑教学层次,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2.4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源头导向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问题。例如前文提到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选聘标准,又比如现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偏重理论成绩。因此,在后续阶段需结合当代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求,动态性地调整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导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课堂把控能力等指标纳入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将奖金、评优、晋升等与该考核评价体系挂钩,提升导师开展工作的导向性,以及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长期以来过度注重学术培养,造成了培养出的研究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缺乏工程背景、导师缺乏必要的指导责任意识、导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基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通过完善硕士研究生生导师的选聘制度、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双导师教学工作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式,帮助导师正视自己位置,并优化和提升导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铠希。 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现存问题及实现路径研究[D]. 华东交通大学。

[2]姚蓓, 殷丹丹, 李蓓,等。 新时代下高校创业导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 学理论, 2018(11):3.

[3]商雄军, 何海蓉, 何茜,等。 新进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2).

[4]王国红。 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张媛。 新时代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探讨[C]//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中).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