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中产阶层对子女教育消费的心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双减”政策下中产阶层对子女教育消费的心理分析

邓永亮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作为我国正在高速成长壮大中的中产阶层,其对政策的心态也引发了热议。本文从“双减”政策实施后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出发,阐述了中产的教育焦虑心理及原因,进而分析了中产阶层内部不同层级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子女教育消费心理。

[关键词]:“双减”政策 中产阶级 子女教育 消费心理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1. 双减”政策引发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

继“双减”意见后,教育部官网8月份发布通知,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双减”政策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结合中考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人数比例限定在1:1的现状,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热议。一直以来,我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空前重视,不管家庭收支、人力成本等状况如何,人们都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各种校外兴趣班、文化课补习、出国留学都不在话下,斥资甚巨。为了能提高自己孩子升入高中的概率,家长们会通过补习班、家教等各类方式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作为我国正在高速成长壮大中的中产阶层,其对政策的心态也引发了关注。原本以为在“双减”政策落地以后,会缓解中产阶层对于教育的焦虑,也能相应的减轻学生们所面临的学业负担,但从中产阶层家长们的反馈来看,却未尽然。

  1. 我国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

我国中产阶层产生和发展时间很短,改革开放至今,也不过是短短的四十来年。《经济学人》杂志2016年7月对中产阶层的定义是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吴晓波在《这个国家的新中产》一书中认为:“新中产具备新审美、新消费、新连接的价值观,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在 20万—100万元,大多从事专业性或管理性工作,他们的基础特征是“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据统计,201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90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更为重要的是,4亿中产阶级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未来10年中国将产生高达3.5亿的新中产阶层。这些新中产的子女目前大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1. 中产阶层焦虑心理原因分析

“中产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全世界的中产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焦虑情绪,因为中产的收入和财产不足以带来充分的安全感。中产阶层的不安全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职业和地位的危机感,中产阶层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并未占有生产资料,在组织中的话语权也有限,一旦企业经营中面临困难或者遭遇经济危机,失业风险更高,找到同样工作难度更大;二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危机感,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进一步向上流动或至少继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是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被挤出中产的行列。上层精英的社会经济地位足够高,即便在向下传递的过程中打个七折八折,下一代的地位依然是稳固的;底层民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机会,可能实现阶层的跃迁。只有中产阶级,患得患失,进退失据,一方面这山望着那山高,另一方面又担心到手的鸭子飞走了,阶层退化。

(二)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现象

当下中国,中产焦虑症的严重程度似乎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对自己和子女所处阶层退化的焦虑,使中产阶级愿意花更多的费用在子女教育方面。“双减政策”实施之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鸡娃”,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在行为上体现为:

一是课余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如才艺、兴趣、学科培训;二是出国留学,一部分中产家庭,正在执行或计划着子女的出国留学之路;三是学区房购买,一旦子女教育消费与购房相结合,中产就只有咬紧牙关,压缩其他消费。如此种种,目的是使自己的子女在同龄人的竞争中取得先机,脱颖而出,进而跃升社会阶层,再不济,至少可以降低阶层下滑的风险。

  1. 双减政策下中产阶层内部各层级的教育消费心理分析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暑假、周末的学科培训已经取消,随着实施的深入,可以预见,今年寒假的学科培训也会同样取消。这不得不引起中产阶层的极度关注。在高考选拔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双减后,中产阶层内部不同层级对其子女教育消费心理将产生较大差异:

  1. 中上阶层

中上阶层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他们一方面认为从长期来看,双减政策将真正有利于国内整个社会的教育成本降低,提高家庭的消费能力和幸福指数;而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子女,他们又会认为子女的成长道路不可重来,教育是其下一代跻身社会上层的捷径。就算自己的孩子资质平庸,他们也要全力托举。尽管不同中上家庭的育儿理念不同(可能是“虎妈 ”“狼爸 ”“专断型父母”式育儿理念,也可能是有规划的“ 放任型父母”式育儿理念),他们对子女教育消费的出发点类似。中上阶层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其托举子女的保障。

双减后,中上阶层并没有轻松,大部分中上阶层在子女教育上的消费变化大概率会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投入:把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上的学科培训班改成体育艺术培训班,提高子女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学科培训可能由周末和寒暑假的校外培训改成周一至周五的家庭一对一私教培训。部分准备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在疫情的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也会转到参加国内高考的阵线上来,通过私教赢得先机。

  1. 中层

中层家庭拥有一般的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消费一对一私教培训是不现实的。他们会因孩子成绩状况不同而心态不一:

孩子成绩优秀的家长心理状态将更轻松:孩子终于可以不用整天培训这么辛苦了,可以快乐学习了,但中上阶层家庭请私教,自己请不了,还是得密切关注,多抽时间辅导孩子;孩子成绩一般的家长:双减把孩子的培训提升之路给堵了,一对一私教培训消费不起,怎么办?看来以后得自己亲自上阵了;孩子成绩偏差的家长:孩子本来就跟不上,还不让培训,那我们家孩子基本与大学无缘了,急!

可以预见:中层家庭将调整父母的工作时间,挤出大量的时间陪伴与辅导孩子,或是给孩子购买线上学科培训课,部分家庭周末和寒暑假将会给子女安排体育艺术培训班,提高子女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

  1. 中下阶层

中下阶层拥有少量的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他们本来在城市立足就已不易,还完房贷、车贷,所剩无几,若还要支付不菲的校外培训费用,压力太大。双减政策实施后,中下阶层阶层感到一阵轻松:经济压力小多了!之前还一直有愧疚,自己拼不过其他孩子的家长,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太少,报的培训班太一般。现在好了,所有人都不用校外培训了,也挺好,靠孩子自觉和实力竞争。

轻松的同时,家长们又担心光凭孩子的努力,一不小心滑入社会底层,而自己又帮不上忙,于是转头给孩子购买周一至周五的线上培训课程。


总结:综上,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不会因为“双减政策”实施而减缓。中上层“双减”后可能加大教育消费,中间层会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中下层会以消费线上培训为主。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730273

  2. 吴晓波.《这个国家的新中产》,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0年版

  3. 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心态[J]. 文化纵横,2016( 4) : 32-39

  4. 蔡玲.异质的中产阶层教养方式:理想类型与“双重”行为逻辑[J].社会科学动态,2021(10):85-97

  5. 智课教育、新浪教育:《2018 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18年10月17 日,http://www.199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