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历史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7
/ 3

习近平历史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刘曼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摘要:习近平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建设纲要课意义重大。通过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宝贵价值及其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增加纲要课教学深度,提升学生历史认知能力,更好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观;纲要课;教学

一、习近平历史观应用于纲要课程的必要性

1. 习近平历史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历史辩证法,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作出科学评价,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展时期作出了重要论断,坚决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借鉴历史经验,应用历史思维。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之源,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将中共党史作为激励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动力,牢记初心使命;习近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置于新的历史方位,彰显历史格局。

2. 习近平历史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学的双重特点

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以及纲要课本身,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也具有历史学的特点。将习近平历史观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导向,培育科学历史观,帮助学生认真学习历史、正确认识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向当代大学生传授基本历史史实,更要以历史事实为载体,对他们进行历史观与价值观教育,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习近平对于历史的论述不仅强调历史相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将历史学习作为传承精神、传递价值的载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3.习近平历史观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远的历史眼光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我国漫长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加之部分学生囿于教材,课外阅读量不足,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往往停留于近现代史的浅层史实,普遍缺乏历史联系,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对于近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自然无法更进一步认识,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历史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 习近平坚持深远宽广的大历史观,深刻洞察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历史趋势,不断汲取历史经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使其认清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进一步提升历史认知能力。

二、习近平历史观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引导学生认识习近平历史观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关于学习历史的定义与重要性,怎样传承历史,怎样学习历史有着丰富而生动的论述,在课程的导言部分对此进行穿插引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纲要课的目的和意义。

以习近平讲话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以史为师。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为了更好地肩负责任,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

以习近平讲话引导学生将理想与爱国相统一。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历史上的典型人物案例,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标杆,筑牢理想信念。

以习近平讲话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2. 中国近代史教学坚决贯彻习近平历史观

中国近代史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占比大,人物事件头绪众多,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习近平对此有着详细具体的论述,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

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将习近平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评价直接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加强对唯物史观的认识。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促使学生继承辛亥革命先烈们的遗志,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在讲解五四运动时,教学内容围绕“四个讲清楚”,引导学生以大历史观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逻辑,坚定四个自信。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将五四运动的学习与现实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具备历史责任感。

在讲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融入习近平关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以及人民军队等问题的论述。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2017年8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通过加强党史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引导学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在讲授抗日战争时,以习近平讲话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结合抗战中牺牲的英雄先烈故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 中国现代史教学深入领会习近平历史观

中国现代史在纲要课中相对来说是较为难讲的内容,“四史”教育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也都属于中国现代史范畴。作为授课教师,个人的立场、态度和思想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讲授过程中尤其要特别注意对某些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对于新中国史教学,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的主题和主线,讲清楚新中国依靠什么实现了翻身,讲清楚党和人民是怎样应对风险和考验的,讲清楚新中国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讲清楚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又是怎样坚持的、怎样反对的。对于改革开放史教学,针对部分人存在的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通过习近平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三、习近平历史观融入纲要课路径的理论总结

1.在教学设计上,紧密围绕“纲要课”教学目的和要求,实现习近平历史观与教学内容全面融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在教学设计上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仅要主动将习近平历史观应用于课堂,而且要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学习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习近平历史观的最新研究成果,观看影音视频,在课堂上则以专题讨论、小组汇报、案例展示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历史观的认知。在更新的2021版教材中,由于特别增加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容,此一章节更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的实验课。

2.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习近平的整体历史观,将中国近现代史置于古今中外的宏观历史情境中考察。

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宏大叙事的大历史观,特别是其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性,这与历史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全球史”“跨国史”“整体史”有着共通之处。

长期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事实上,这是一种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系的大历史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在一些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也明确提到了“大历史”和“大历史观”。例如,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对于五四运动百年纪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和研究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种大历史观并自觉加以运用。

3.坚持问题导向,以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的“两个结合”“六个不能”原则指导“纲要课”中的历史人物案例教学,回应“纲要课”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有着系统论述。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也就是说,历史人物评价要遵循“两个结合”“六个不能”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以“两个结合”“六个不能”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珍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的创业史,坚持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的正确发展道路。

  1. 打破章节界限与学科壁垒,注重跨时空、跨学科的专题教学,纵深推进习近平历史观融入“纲要课”教学。

在纲要课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教材的章节设置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进行讲授,系统化的讲述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基本的线性了解和较为全面的知识把握。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深度的渴求,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则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界限与格局设计,有机融入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系统立体地呈现习近平历史观,纵深推进习近平历史观融入“纲要课”教学。

例如以“百年党史回顾”为题,可以将教材第四章至第十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整合为一个专题,既贴合建党100周年的时事热点,又可以将习近平关于重大党史事件的评述全面系统地融入其中,聚焦问题深度解析,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认识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此外,习近平关于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有过深入论述,因此,可以“重要历史人物评述”为题,将近现代史上的典型人物作为专题统一讲授,加强教学针对性,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有客观理性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历史观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N].光明日报,2013-12-27(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8.

5.习近平.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1.



*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受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9年度“大思政”视域下思政专题项目资助(编号:KD2019DSZZT04)



作者简介:刘曼,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城市文化,222000,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