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角下少数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4

人本视角下少数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究

曹玲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 201209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

展、社会繁荣、民族团结和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民族预科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本文从人本视角下探讨如何促进少数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针对预科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结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索适合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管理培养方式。

关键词:民族预科生;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招收的预科学生实施自主培养,促进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普通高校或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发展民族教育而采取的一项特殊举措,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体系现状


一般在普通的高等学校中设置少数民族预科班,主要指的是一些普通高校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下适当降分和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本科或专科学习前,通过预科班来巩固培育基础理论水平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

  1. 培养目标

在确定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目标时,首先要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在专科或者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要奠定良好的基础基石,在加强思政教育的同时,将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们在掌握法律法规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综合素质地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提高自身也能使学生在往后的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带头和推动作用。

  1. 培养模式

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一般都是较为集中和规模化的,在统一管理的同时,按照相关的文化基础培训状态选择一到两年的预科班基础,强化学习过程。通过预习和补习两种培养模式,更好的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文化教学质量,在增强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们的素质。坚持教育和宗教分离的原则,在提高教育服务管理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提升。

  1. 课程设置

在进行预科班的课程设置时,必须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对于基础文化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巩固金和提升。在预科班课程开设时,首先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融入其中,再加上民族政治课程和民族理论等等,将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融入到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课程安排中,同时使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预科班统编教材。各培养高校可根据文、理科特点,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讲座,同时可加入计算机课程安排。


  1. 质量监督与考核方式

在设置相关课程时,预科班的学生在加入各项教育教学环节考核的过程中,考核的成绩应当计入到最后的成绩档案中。在归入本人档案总结时,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够发结业证书,将有关材料报招生学校。而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则需要继续教育,在此,招生学校应当对于结业测试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引导。未通过预科班结业测试者,培养学校商招生学校后,允许学生申请继续学习一年,学费自理。仍不合格者退回生源地。

(五)学生管理

随着新时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的德育功能逐渐体现。少数民族预科教学具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作为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情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第二课堂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教学;构建课程思政评估教学体系,借助教育评价发挥引领作用,实现预科课程“一内一外”的育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预科教学,深度挖掘、提炼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增加课程的人文性、时代性,利用教材包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帮助预科学生在补充基础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1.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生特点


(一)区域分布广,文化差异大,教育管理任务重、难度大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成份复杂,来自五湖四海,民族差异客观存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信仰的多种文化在校园里碰撞和汇融,而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我国偏远的贫困山区或农牧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文化知识水平与汉族学生尚有一定的差距,而高校中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的专职辅导员的数量相对不足。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的任务更、难度大。

(二)原有的学习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分散在我国的各个省市,但是大多数预科学生都来源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都比较落后,基础教育同样有所欠缺,这导致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低,甚至在进入大学后,由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而无法提高学习成绩,成绩不理想。首先,由于教育水平比较低,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这就加大了学生在高校中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学习的英语发音不够规范,听力较差,这就导致学生听不懂高校英语教师讲述的英语课程。学生在英语阅读与写作上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跟上学习的步伐。其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数理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以至于其成绩也不理想。大多数学生更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无法进行正常的计算机教学。除此之外,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比较少,知识面比较窄,对课本上引用的知识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各高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生活压力大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是来自偏远的牧区和山区,家庭生活条件比较贫困,而且少数民族学生多数属于多子女家庭,生活压力较大,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就读,费用问题往往是集全家之力。由于地域与地方政策限制,该类学生经常不能享受到贷款资助政策,如生源地助学贷款,虽然入校后困难同学可以享受到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政策,然而,为了承担高额的学费及生活费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需要他们勤工俭学才能维持学业与正常生活。

(四)人际交流范围比较小,交际能力比较差

针对民族预科班,学科教学目标不仅要定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知识水平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良好思想素质的养成。在构建以学科为交流工具,以文化为导向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学科学习目标,在注重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引导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使其成为兼备较强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有些少数民族预科生性格比较保守和内向,喜欢独处,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交际能力弱,适应能力差。还有一些学生将人际交流范围设定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不愿意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流沟通,这很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遭受折磨和打击,甚至于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五)心理素质较脆弱敏感,自信心不足

民族预科学生大多数都是远离自己的家乡故土,因而在学校群体之间进行交流时缺少归属感和依赖感,少数民族学生成长于本民族的环境中,原先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当他们来到学校,发现与其他学生的差异比较大,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一些情绪,容易引起焦虑、烦躁、消极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非常不利。


  1. 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移植进入教育领域后,其核心要求是实现大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在大学期间,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后能够在事业上继续前进和发展,获得职业生涯的不断进步,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与个性潜能的不断开发。


  1. 人本理论应用在预科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人本管理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指导,在预科生管理模式中引入“以人为本,激发潜能”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找到预科生相对应的具体需求,即生理需求——校园健康生活环境;安全需求——校园安全保障和防范意外事故;社交需求——校园人际交往和团体接纳度;尊重需求——学习名次、荣誉、责任与他人相处模式;自我实现需求——能发挥个体特长的校园环境、激励制度。预科生教育应通过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通过满足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理想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实现“一内一外”两个目标。就预科大学课程而言,其外在目标体现为通过学习文学经典等课程专业知识,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在目标则体现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人文历史、文学常识转化为深层次的情感认知与共鸣,使自身的人文素养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滋养,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61dfa075204e4_html_edbc5d317426070b.png

图1预科生在高校中相对应的需求层次


(二)人本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和谐共生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少数民族预科管理中,要结合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中始终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不断培养预科学生的创新精神。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然而,在许多高校的预科教学中,很少将课程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有机的结合。事实上,预科凭借其教材的深厚底蕴及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预科教学,深度挖掘、提炼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增加课程的人文性、时代性,利用教材包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帮助预科学生在补充基础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预科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 培养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一)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多形式载体平台

民族预科班学生因受到家庭和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其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保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就要加强对预科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优势,围绕少数民族预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载体平台。首先坚持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人文讲座,以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爱国精神,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引领学生关注当代时事,关注社会信息,促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方向。其次,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通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认识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在日常管理中要结合互联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运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进行关注和教育,将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多个层面加强预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引导预科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


(二)建设与教学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民族文化实践活动

在推进第二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育平台上大量的慕课资源,如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等高质量网络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提前布置课堂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慕课完成任务,教师在课堂中担任“引路人”的角色。同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创设能够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同时让少数民族预科生亲自参与到组织、策划和实践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例如民族服饰、美食、建筑等民族文化展示,包括民族才艺展示、书画、学术论坛、征文、社会实践活动、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体验民族风情,走近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激发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关注个体,全面施管,突出层次性,不断完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实施民族预科生培养机制旨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预科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也对实现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民族预科班是少数民族学生顺利步入高等教育的阶梯,兼具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的特性。作为接收少数民族预科生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有责任引导学科授课教师了解民族预科班的性质和作用,提高学科教师对民族地区学生的了解,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各院校从教学管理机构到教学单位乃至授课教师要形成合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科课程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和培养方案,因材施教,致力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确保资助学生渠道,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高昂的学费是预科贫困学生的一大难题,预科贫困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第一,要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确保公平性、针对性,让有困难的同学真正享受到资助政策;第二,高校可以为预科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使学生获得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取生活费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高校管理部门及任课教师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得到帮助的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师生的关爱。

(五)基于数据全面了解学生需要,建立结业学生追踪制度

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决克服唯分数的顽瘴痼疾,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建立预科学生状态信息数据库和学校运行的过程数据库,及时把握预科学生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和兴趣、就业倾向等方面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其作出科学分析。

(六)深化全程一贯导师制建设,助力少数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要积极发挥全程导师制在民族预科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强化师生共同体建设,各高校若条件允许,可以为少数民族预科生配备少数民族导师,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加快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新环境中。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及时和导师沟通并寻求帮助,防止问题扩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引入企业导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预科学生专业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学术训练、社会实践、考研、职业发展中,助力少数民族预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金鑫.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3)

[2]胡炳仙,梁好.新时代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定位[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05)

[3]韦兰明.关于民族预科教育的再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01)

[4]朱新武,崔新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析——以新疆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