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言的语辞世界——以观课《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北冥有鱼》、《孙权劝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2

回归文言的语辞世界 —— 以观课《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北冥有鱼》、《孙权劝学》为例

杜梦溪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 200091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重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选取和学习,加大了历久传诵的文言经典作品的选文比例。可是,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却呈现出重重困境:文言文教学目的和内容迷失,很多教师不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涵,往往将文本理解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文言文教学“言”与“文”相隔,翻译成为主要课堂任务,这不仅有悖于文言文“言”“ 文”统一的特质,忽视其文学、文化价值,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更有把文言文教学混同为现代文教学,将现代文的教学方法搬进文言文教学之中,依照现代文教学的路子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里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当下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忽视思维指向、教学引导缺乏思维走向思维能力训练缺乏有效方法、教学评价不涉及思维培育内容的现象。”正如童志斌教授所说的,“让我们的文言文阅读与文言文教学回到我们前面讲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上,回到我们的语辞世界当中来。”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落实?本文以笔者所观摩的文言文经典教学展示课为例,意在探讨和呈现文言文教学“回归言语形式”的几种教学路径。

另,笔者所观课: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寓言《北冥有鱼》,通史《孙权劝学》。

  1. 于炼字、炼句处推敲:

文言文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其中蕴含言语思维规律。学生接触文言文时,浅层认知往往停留在字词的意思和用法上,理解也流于表层内容,无法通过特殊的文言语词体会其背后的深意,更无论文言思维的训练。

(一)重视想象训练,超越平面文字

文言文在极其简约的语言中隐藏了大量的语言空白,要善于抓住最能表达形象、意境、情感的关键词反复揣摩,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力,从扁平文字中,看到生动丰腴的形象。

上海市杨浦区十五中学李老师在执教《北冥有鱼》解读“其翼若垂天之云”时,补充《说文解字》里“鹏”的意义:“鹏”字,即“凤”字的古字。让学生来推测大鹏和凤凰源自同一种鸟图腾,引导同学们想象鹏鸟的翅膀的颜色、光泽。学生由此体会出鹏的羽毛应该像凤凰的羽毛一样火红鲜艳、光彩夺目,当它像云彩一样垂挂于天边,无比瑰丽壮观!这不仅让学生在感受鹏的翼硕大无比,还引导学生感受鹏的瑰丽壮观,“鹏”鸟仿佛“跃”然纸上,翱翔在学生的心中。

(二)增删词句,比较辨识,多元思维:

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的杜老师执教自读课《湖心亭看雪》时,关注学生自读探究的问题,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比较2组语言:

第一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杜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探究,除了体会原句表现了天、云、水三者融为一体,融入白茫茫的天地间,显出天地高远辽阔的意境之外,还启发学生发散思考“还有什么也能和天、云、山、水合而为一?”有学生说出人能与天地合一的哲学境界。

第二组: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启发学生感受两句话看上去是量词不同,而且作者占位视角有所不同。学生能体会出当作者站在天际观览万物时,眼前的景就成了微乎其微的渺小,更能体会出张岱超然物外的赏雪心境。

  1. 咀嚼关键“实词”,开启文化视野

文言文的语词往往合乎时代特征,凝聚丰富的文化意蕴。反复品读咀嚼这类实词,才能真正读懂作品中中华民族文化情感的表达,精神的传承,开启传统文化的视野,形成传统文化获得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杨浦区肖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中,带着学生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时,引导学生反复比勘词句,在对照差异中提问。肖老师巧妙地设计仿句,把句中关键字词加以替换,请学生比较优劣。在比较辨析“空明”和“透明”时,肖老师告诉学生自己查字典时发现原来“空”是一个佛教用语。它解释为“空寂”、“空无”。但它不是“虚无”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超然。启发学生回想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中含有“空”字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空明”时苏轼被贬黄州后,追求佛法禅意的人生写照,亦是中国北宋文人追求有我之景,“空”的心境的再现。

二、于“注解”处深溯,警惕受制于“翻译”:

把文言文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尤其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词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学习文言文不能“受制”于“注解”。

在肖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贯穿整节课的主线时破解“文眼”——“闲人”的内容。设问:苏轼感叹自己是一个闲人,是不是书下注释“没有事情要做的人”就可概括“闲人”的全部内涵?继而引导学生借助《古汉语字典》中“闲”字的三个义项,启发学生质疑课文中的注释,进而探讨“闲人”的丰富内涵。文中的“闲人”是“闲游之人”、“闲适之人”还是“闲置之人”呢?教学伊始,“怎样理解‘闲’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而后通过不断追问“闲”字内涵,促使学生反复咀嚼揣摩,逐步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文本深处;教学尾声,再提此问借以总结收束。可见,咀嚼深挖字词内涵犹如一条主线,主线贯通,水到渠成。

三、于章法考究处比较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对文章行文章法有足够的重视。“章法”其实就是行文结构、选材剪裁、谋篇布局、详略安排之类。作者选择怎样的谋篇布局形式,与他所言之志,文载之道息息相关。

杜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时探讨了本文行文思路与作者意图的关系。提出问题:作为主体事件“看雪”似乎已交代完毕,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段呢?杜老师提供给学生助读资料《陶庵梦忆·张东谷好酒》一文,来体现张岱本来不喜饮酒“强饮三大白”便是对两人最好回应,第二段是张岱偶遇知己的喜悦。同时,还启发学生关注“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来深入领会张岱选材和剪裁背后的故国之思。  

范老师执教《北冥有鱼》时,提出《逍遥游》全文813个字,“也”字共出现24次;而《北冥有鱼》仅仅177个字,“也”字却出现了11次。由此,范老师启发学生当尝试删除“也”,全文意蕴有什么变化?于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明显能感受到含有“也”字的原文语气更舒缓,更有韵味,更能读出想象的浪漫、瑰丽,更能表现逍遥、自由的状态。只有充分关注章法的考究处,才能沉潜在文本的碧波深处,一步步地感受大鹏的形象,初入庄子的逍遥之境。

本次所观课例,都集中体现“回归文言语辞世界”的主题理念,让学生在文言、文章、文学、文化间穿梭几个来回,在形式和内容间踱几个来回,这样学生经由文本字句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才能获得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细微体察,才能用文言文阅读思维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应着力于从言语形式中探求思维培养的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始终把学生思维发展摆在核心位置。

可以说,关注文言语言形式,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才是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缰绳。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4).

[3]沈华.回归言语形式的文言文教学[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