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材与儿童“面对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让教材与儿童“面对面”

潘木兰

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东学校

摘要: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教本”,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引领教师的教学。要想更好地激活教材,德法教师只有做到以吃透教材为前提,丰富教材为依托,活用教材为保障,延伸教材为补充,才能让教与学变为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的过程。最终让教材与儿童“面对面”,引领儿童明晰道德,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关键词:吃透教材 活用教材 儿童 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改以往“道理+故事”的模式,从儿童视角出发,符合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转向关注社会集体的认知特点,能够使孩子产生对未知领域的期待,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只要我们老师能巧妙利用教材,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的和孩子一同走在道德与法治的康庄大道上,给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孩子们就一定能以最美的姿态健康成长。如何让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呢?笔者认为:

一、吃透教材——借来顺风好行船

现用教材最大的突破,就是围绕学习活动来设计教材,各种类型的活动着眼点在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提升。作为一线德法教师研究教材、忠于教材也就最有必要。在新部编版教材的指引下,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就是把教材当作“学材”,研究现有教材,明白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编者编制这一单元的意图是什么,想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德育教育,书中提供了哪些学材。要关注教材中的主持人问题、留白和省略号的设计,以此来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美好生活哪里来,包括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三课内容。教材如此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工农业生产相关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及其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在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各个活动环节后,教师方可根据这些内容研究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无论怎样我们要从教材出发,根据学情合理利用教材。

二、丰富教材──心中悟出始知深

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顾润生教授说过,要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背后的价值。不要简单换个形式,不要想当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图片不一定和你班孩子当下的生活一模一样,而是需要唤醒孩子的回忆,激活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联系曾经的生活实际去整理再交流。因此,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用脑去思考,从而在体验中获得心灵的感悟。

1.无缝对接现实

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出发点,让孩子关注生活,诉说生活,这样的感受是真实的,切合实际的,从而达到内化道德的效果。以《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一课为例,在第一板块“走近劳动者,感受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孩子们回忆自己一天的生活,看看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劳动者的服务。通过交流得知孩子们上学的一天有警察、保安、老师、校医、食堂工作人员、保洁员等为他们提供服务。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调查的自己家人一天都接受了哪些劳动者的服务。在交流中,孩子们不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职业之多,也感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

2.妙用社会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德法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活离不开他们》的第二板块“了解劳动者,感受社会离不开他们”这一环节中,我紧扣吃穿住行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付出。让学生明白社会的有序运转是不同职业者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接着根据当前社会现状,让孩子们说一说在疫情期间有哪些职业的劳动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孩子们的讨论交流中,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诸多“建设者”,对医生、护士、部队战士、警察、政府领导小区物业人员、外卖小哥等职业的人都产生了敬佩。在这里我特别提到了84岁的钟南山院士和73岁的李兰娟院士,激发孩子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心的有用之才。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社会要发展,人民要幸福,真的要靠你我他。

像这样巧妙运用社会热点,不但培养了孩子关注社会新闻的习惯,还能很好的让孩子参与到各种研讨活动,让社会现象与道德行为实现正确链接,也只有在这样的探讨下才可能和同伴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活用教材——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学不是书本内容的移植再现, 不能只用单调的看、读、问答充塞课堂, 而要基于儿童丰富的生活, 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与儿童对话的文本。

1.贯穿大情境

情境创设也是道德与法治必不可少的教学组合,他能让孩子有很强的代入感,在情境活动中愉快地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法律知识的渗透。教材中的图表现的是片段情景,为了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可创造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情境中所显示的鲜明形象,对于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引起无意识心理倾向,忘我地进入情境,引起他们的同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角色真体验

角色体验会再现真实生活,让孩子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在《走进我们的老师》这课的教学中,可利用书35页上的图片让孩子进行表演。请三种不同性格的孩子:一是性格温柔礼貌的;二是性格暴躁无礼的;三是胆小默默无闻的。看他们在表演中的做法,这样的教学环节就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此过程有感情的投入,有认知的提升,还有“自我教育”的过程,并且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趣味性,在快乐中学会了沟通。

3.思辨解两难

思辨能力是发展学生潜力、促进思维攀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素质。在德法课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要将教材进行深究,挖掘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两难问题,在学生思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为学生参与及适应社会,拥有良好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在《红绿灯在站岗》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就创设绿灯在倒计时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过还是不过。在激烈的争论后得出结论:马路不宽可以过,如果很宽就要等下一个绿灯。这样的争论为孩子以后过红绿灯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强化儿童的文明意识,引领儿童的生活行为。

在研究教材时,要善于发现两难问题,找准思辨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直抵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最后实现真正的领悟。

四、延伸教材——绝知此事要躬行

德法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儿童的行动上。涂尔干说过“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当孩子从过去的生活中获得当下的生活智慧时,我们还要将教学与德育活动相融合。因此每课后都应该有一个教材延伸,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要将课堂上的德育行为常态化。如《生活离不开规则》学完了就布置任务,让各小组互相监督。对于在校园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及时指出并加以改正。只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能让教育发生的地方,随处都是课堂。心中时刻有教材,生活处处是教育。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也是教师教学的“教本”,教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引领教师的教学。归根结底是用好教材,让教材与儿童“面对面”,引领儿童明晰道德,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

【2】《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61e0f7f469aaf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