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1
/ 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周雪梅

四川省成都市西华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摘要: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质量和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共同指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设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传播学进行探析,掌握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节点,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并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可行性;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之间的联系

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具有客观、必然的内在联系。“教育传播就是将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特定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之一,也属于教育传播的范畴,即是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进行社会思想政治信息的传播。[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间交流、探讨思想政治信息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质上就是传播学研究范畴中社会信息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之间具有可通约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

其一,传播学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展和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信息传播渗入到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判断,产生着或显或隐、或正或负的社会效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规范信息传播内容,引导受教育者甄别社会中所传导的“非理性”信息,形成正确的认知。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构成要素、信息传播过程之间具有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效果等。各要素之间会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递、接收与反馈,从而形成教育信息交流的实践活动。而传播学主要包括传播者、受众、信息、反馈等基本要素,其研究的是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以及传播者与受众运用媒介传递、接收、反馈信息活动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必然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可行性

首先,把关人依然存在,信息传播把关至关重要。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信息传播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思维导向和价值意蕴的,把关人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操控”,来影响大众所接收的信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接收的内容亦呈多元化。这就要求传播学中的把关人要对传播过程中的一切信息进行加工,严格把控信息的流通。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而言,多数受教育者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更易受到网络环境滋生的错误信息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当把关人角色,跟上信息传播节奏,把控信息传播内容,让广大受教育者接收到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信息。

其次,议程设置影响认知,议程融合提升传播效果。议程设置的经典论述是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因此,媒介投送的信息会影响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看法。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的机构,受众通过媒介看到的事件原样,都是经过设置的事件重放。社交媒体环境下,人们要求透过信息传播表象,认识到真理。议程设置在传播发生的认知阶段,通过改变某些看法,把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特定的事物上,从而使其大脑中产生真理性认识,引起态度、行为的同步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融合议程设置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育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整合,引导受教育者吸收正能量信息,影响其认知与行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最后,“沉默螺旋”没有消失,主流舆论强化正声引导。“沉默螺旋”是指与媒介中的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大多数人排斥而保持沉默。“互联网时代,扁平化的社区并没有为讨论提供更开放、更宽松的空间,反而会放大偏见、激进和绑架。当理性选择沉默,中立选择离开,单一而极端的思潮占据统治力量,真实便无人探究”[3]。而社交媒体为个人提供了开放、自由的言论平台,自我表达权利得到保障,面对网络热议事件,大众不再选择沉默,放弃发言的权利。这些言论汇聚成为“沉默螺旋”的力量,在个体、环境、群体中发挥着影响。社交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重视“沉默螺旋”力量,汇聚正能量,形成强势意见,释放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受众能听到好声音。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所研究的的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学术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并不是孤立的,它的发展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是非常必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设立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利用“灌输”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单向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实现传播。在“灌输”理论指导下,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接受和认同,这种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灌输”理论下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平等的沟通,随着微信、微博、QQ 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式受到了挑战。在新型媒介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主体,双方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新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学科的形成,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灌输”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设立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长期实践的经验,但作为一门学科,它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来丰富其结构体系。传播学是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析传播本质的,同时,传播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以及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等问题都在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之内。此外,“传播学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知识使得传播学成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理色彩很强的学科”[4]。传播学的这种学科特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而这种传播学方法的导入,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整体面貌发生改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定性状态向定量状态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设立有利于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也能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和影响,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随处可见的,但也是分散的、不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通过各种媒介来营造隐性的教育环境,它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系统,更具确定性。在传播学看来,传递信息必须要有传播媒体为中介,也要有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支撑。网络等大众传媒则提供了一个间接的、非实在的环境,人们将在这一虚拟世界进行感知与体验。可以预见,思想政治教育在吸收传播学隐性媒介的理论之后,将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得到完善。

结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创新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传播学作为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规律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与同一性。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难题,从而对其进行弥补和优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社交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宋立军,刘慧.传播学受众研究视域下的学习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07(2):104.

[2]刘雷.传播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8.

[3]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7.

[4]鲁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设立的必要性及构想[J].思想教育研究,2011(05):12-15.

作者简介:周雪梅,女,四川邛崃人,西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13551054750,邮编:6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