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结合膏药外敷在跟骨骨折患者辩证施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耳穴埋豆结合膏药外敷在跟骨骨折患者辩证施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丁咚

绵阳市骨科医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目的 观察耳穴埋豆结合膏药外敷在跟骨骨折患者辩证施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134例跟骨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耳穴埋豆和膏药外敷治疗。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两组治疗有效率。 结果 治疗有效率对照组79.10%,观察组92.54%,两组比较X2=4.97,P<0.05。结论 耳穴埋豆及膏药外敷用于跟骨骨折患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跟骨骨折;耳穴埋豆;膏药外敷

跟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的发生率大概为2%,其原因多为从高处坠落或挤压损伤,跟骨受到垂直的巨大冲击力面受损。由于跟骨有三个关节面,解剖关系较为复杂,骨折线容易进入关节面造成骨折复位不良,导致跟骨负重时疼痛、行走困难及后遗创伤性关节炎等[1-2]。

祖国中医在治疗骨折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取得了显著疗效,可有效消除患者局部肿胀,对于后期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3]。中医对跟骨骨折进行辩证分型,根据不同证候实施辩证护理,以改善患者症状并提高护理质量。2018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134例跟骨骨折患者,其中随机将50例患者进行在常规辩证施护基础上实施耳穴埋豆和膏药外敷治疗,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观察组:男 42例、女24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0.12±5.67)岁;单侧跟骨骨折41例,双侧跟骨骨折26例,共93足;病程2-30天,平均病程(15.23±3.75)天。治疗组:男:46例、女21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12±3.67)岁;单侧跟骨骨折48例,双侧跟骨骨折19例,共86足;病程1-33天,平均病程(16.23±4.75)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1. 对照组 予常规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施护、体位护理、药护理、功能锻炼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耳穴埋豆和膏药外敷治疗。

        1. 耳穴埋豆治疗 主穴取神门、交感、皮质下,根据证候取配穴,气滞血瘀证取枕、心、肾,淤血凝滞证取脾、肾、直肠、大肠,肝肾亏虚证取肝、肾、内分泌。每次用王不留行贴一侧,隔天更换后换至对侧耳穴,3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4疗程。每日早上、中午、临睡前垂直按压压豆处3次,每次3min,每30s放松片刻,施压后耳廓有酸、麻、胀、痛感,第1次由护士按压并教会患者,以后患者自行按压[7].

        2. 膏药外敷治疗 根据骨折不同时期采用本院自制不同外用膏药,气滞血瘀证:新伤I号,主要由黄柏、大黄、半夏、乳香、没药、蜂蜜、醋等调制而成,均匀地涂在绵纸上,厚度以0.2-0.3cm为宜,然后苏七酒涂擦于患处待干,最后将膏药敷于患处,观察患者皮肤有无过敏现象,待4-6小时后将膏药取下,用清水清洗患处;淤血凝滞证:新伤Ⅱ号,主要由黄柏、大黄、元胡、红花、血竭、蜂蜜、醋等调制而成,方法同上;肝肾亏虚证:接骨散,主要由续断、碎补、红花、黄芪、蜂蜜、醋等调制而成,方法同上。每日1次,每次4-6小时,2周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

1.3效果评价

1.3.1 疗效 按《实用骨折治疗指南》[8] 中关于四肢骨折的疗效标准。①治愈:X线检查已达到解剖复位且已形成骨性愈合,肢体肿胀、疼痛及压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四肢及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②显效:X线检查表明骨折实现解剖复位和骨性愈合,肢体肿胀基本消退,仍有轻微疼痛和压痛感,肢体和关节功能基本恢复;③有效:X线检查显示骨折基本复位,肿胀、疼痛及压痛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肢体及关节功能稍有改善;④无效:治疗后上述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加重,骨折愈合效果差未发生解剖复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7.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Shape1 1 两组疗效比较

疗效/例(%) 总有效率

Shape2 别 例数 (%)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Shape3 察组 67 35 17 10 5 92.54

对照组 67 26 15 12 14 79.10

Shape4

X²值 4.97

PShape5 值 <0.05


3 讨论

中医护理可以在患者情志调节,饮食指导,功能康复、中医特色治疗技术等方面发挥优势,通过骨折分期辩证运用中医特色治疗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耳穴压豆法是在传统耳针疗法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耳针受限于针,对施针者有较高要求,患者有时也会晕针,而用中药王不留行籽等代替传统银针,贴于0.5cm²的胶布中央,对准压痛点贴紧并利用手指的压力,使患者感到酸麻胀痛感,从而受到治疗作用。神门、交感、皮质下穴有止痛安神作用,同时根据证候取配穴,如气滞血瘀证取枕、心、肾,有利于患者凝心、梳肝理气,减轻焦虑、失眠多梦症状,取得患者对疾病治疗的配合;淤血凝滞证取脾、肾、直肠、大肠,久卧患者,活动量减少随之肠蠕动减少,加之排便方式改变,很多患者有便秘现象,主穴皮质下、交感具有调节大脑皮层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促进肠胃蠕动。脾、肾两穴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以达益气通便之目的;肝肾亏虚证取肝、肾、内分泌穴具有益肾气,通经络,止疼痛。

临床研究已证实,中药治疗骨折可加速血肿吸收消退,促进间充质细胞的分化增生,同时还具有改善骨折处微循环及提高代谢能力,从而促进骨端钙磷离子累积,促进骨折钙化愈合。根据骨折分型进行辩证论治法,根据不同证型来使用我院自制不同膏药。早期运用新伤I号,主要由黄柏、大黄、半夏、乳香、没药等药物活血行气,逐瘀通经,消肿止痛;乳香、没药又行消肿生肌之效;而大黄、黄柏不仅可下瘀血还可清瘀热,最后用缓急止痛之蜂蜜将这些药材调制成膏状作用于患处,可以迅速透过皮肤,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中期运用新伤Ⅱ号,主要由黄柏、大黄、元胡、红花、血竭等药物治疗瘀症,具有活血散瘀止痛,生肌功效、疏通筋络;后期运用接骨散,主要由续断、碎补、红花、黄芪等药物通理血脉,续筋接骨,促进筋骨损伤愈合,后期骨折患者肝肾亏虚,其中续断还具有补益肝肾、保护骨质之功效, 碎补具有补肾键骨,续折伤的功效,从中医理论出发进而实现骨折的治愈。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证实耳穴埋豆结合膏药外敷在跟骨骨折患者辩证施护中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0-1233.

  1. 史井超,马绪巍,黄常福.手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1):54.

  2. 姚俊旭.中药冷敷对四肢骨折早期肿胀疼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4,34(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