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片致皮肤损伤的护理要素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电极片致皮肤损伤的护理要素探索

刘建萍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 探究电极片致皮肤损伤的护理。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200例进入我院心内科接受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 观察组共出现2例(2.0%)皮肤损伤,低于对照组14例(14.0%)皮肤损伤,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进入到心内科的患者加在接受心电监护时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因电极片导致的皮肤损伤,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电极片致皮肤损伤;护理;


对于进入到心内科的患者,由于其病情危重,又或者是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起搏器,需要利用心电监护对于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其中电极片作为连接患者与心电监护仪的应用传感器,在心内科病房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2]。但是由于这类电极片上的芯头是由银或者银氯化物制成,如果长时间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损伤。皮肤损伤部分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伤口面积增大,伤口延迟愈合,极大程度的增加患者在心内科内的时间,也并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面对这种情况尽可能的预防电极片导致的皮肤损伤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也一共对收入心内科的200例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分析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电极片导致皮肤损伤的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纳入标准:患者电极片粘贴部位皮肤良好;性别不限;年龄为18~95岁。排除标准:中途转院或者死亡者;合并大面积皮肤感染。

根据上述标准共纳入200例患者,包括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100例患者(对照组),以及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100例患者(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为(66.52±4.03)岁(22~8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为(66.71±4.01)岁(21~91岁)。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针对进入到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并且每间每三天更换一次电极片。

对于观察组患者,严格结合每一位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每间隔两天或者是更短时间进行电极片的更换。要求两次粘贴电极片的地方不相同。

针对已经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处理。共连续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两组皮肤损伤发生率,烫伤深度评定:Ⅰ度:皮肤损伤在表皮角质层。浅Ⅱ度:出现皮肤损伤但未达到真皮深层。深Ⅱ度:皮肤损伤达到真皮深层,有皮肤附件残留。Ⅲ度:损伤皮肤至皮下组织,甚至达到骨骼和肌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6229adf52eb36_html_9f269c115ad06045.gif )表示。分类变量采用例数和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对于不同时间点的指标,因病例不断减少,不符合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条件,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

从表1数据可以发现,观察组共出现2例皮肤损伤,均为Ⅰ度,对照组100例患者中出现14例皮肤损伤,其中11例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分别各1例,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Ⅰ度

浅Ⅱ度

深Ⅱ度

Ⅲ度

对照组

100

11

1

1

1

观察组

100

2

0

0

0

X2






P







3 讨论

对于进入到心内科的患者,非常有必要使用心电监护仪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由于其使用方便且导电性能良好,通过利用粘贴生电极片的方式能够有效了解患者情况,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这种方式也不会造成皮肤的交叉感染。然而由于电极片中含有的化学物质与局部的皮肤长时间的接触,十分容易引起外源性的刺激

[3]。加上进入到心内科的患者本身受到疾病的影响,机体抵抗能力差,更加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而临床已有研究,显示电极片导致的皮肤损伤已经成为老年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尽可能的保证患者能够在心内科中获得优质的治疗与护理,加强预防电极片导致皮肤损伤,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开展更加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在结合每一位患者个体情况的基础上灵活的更换电极片并且做到每次连续两次电极片的粘贴部位不同,通过利用这种方式尽可能的避免因电极片导致皮肤损伤的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共出现2例皮肤损伤,均为Ⅰ度,对照组100例患者中出现14例皮肤损伤,其中11例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分别各1例,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

由于进入到心内科的患者其机体循环不稳定加上需要辅助呼吸以及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皮肤的屏障功能会出现明显性的下降[4]。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皮肤处于极度的危险状况中。加上心内科患者本身的住院时间比较长,也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护,这种情况下都导致出现电极片导致皮肤损伤的可能性增加,而且心内科中部分患者本身就处于意识不清或者是镇静状态,无法用言语表达自身的不适,加上皮肤感知力下降,导致皮肤损伤的频繁发生。通过加强这个方面的护理,同时利用物理及生物双层抗菌机制,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有效避免感染。

综上所述,对于进入到心内科的患者加在接受心电监护时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因电极片导致的皮肤损伤,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魏绍辉,李娟娟,王银燕,雷晓芬.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一次性电极片致皮肤损伤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20,34(16):2951-2953.

[2]李亚双,许俭. 水胶体敷料联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电极片导致的皮肤受损的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06):58-59.

[3]李娟娟,魏绍辉,赵文芳,弓羽,白玲,李海英.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预防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19,33(11):1966-1968.

[4]李娟娟,魏绍辉. 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护理,2019,11(03):27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