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朗读:让学生的语感自然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8
/ 2

对比朗读:让学生的语感自然生成

吴洁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中心小学 312300

摘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多能让他们贴近文本,走入文本的载体,使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享受中,切身体悟汉语的运用规律和丰富意蕴,提高对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句式对比朗读,语气对比朗读,感情对比朗读,让学生的语感自然生成。

关键词:对比朗读;语感

在常态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因为语感是一种看似无形的东西,但,它又特别重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朗读,无疑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多能让他们贴近文本,走入文本的载体,使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享受中,切身体悟汉语的运用规律和丰富意蕴,提高对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

一、句式对比朗读,培养语感

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应让孩子们体悟到文本内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更应引导他们关注、发现、领悟文本独有的一些语言形式,语言现象,为今后自己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通过句式对比朗读,达到培养孩子们语感的目的。

这是《三只小板凳》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句子: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

“世界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了。”

师:孩子们,请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思考一下,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没有不一样?

学生读过之后,一致觉得意思是相同的,不过,第一句话中有一个问号。

师:接下来,我们PK一下,我读第一个句子,你们读第二个句子,看看谁能把当时爱因斯坦的老师生气的状态,表现得更好。

(师生进行第一次对比朗读)

师:通过这次对比朗读,你们发现谁把爱因斯坦老师生气的状态表现得更好?

生:吴老师!

师:可能有学生不服气,为了公平,我们彼此换一换句子,再来对比读一读。

(师生互换句子,再次进行对比朗读)

师:怎么样?这一回,谁把当时爱因斯坦的老师生气的状态,表现得更好?

生:我们!

师:这真是怪事,为什么谁读第一个句子,谁就能胜呢?其实呀,我们平常也用这样的问句说话。谁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学生试着举例)

师:瞧,这样形式的句子,就自然起到了强调语气的作用!

祖国的语言文字意蕴丰富,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读,而不加以引导,孩子们就会对文本中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视而不见。但如果老师只是直白地告诉孩子们概念——这就是“反问句”,它能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那么,课一结束,孩子们估计也忘得差不多了。而通过上述这样生动的对比朗读,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也让孩子们边读边比较,在比较中,体悟到了反问句的作用。

二、语气对比朗读,提升语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他们日常积累的语汇量,总体而言,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鲜词语,理解得不到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阅读教学中,适时的进行语气对比朗读,能有效提升孩子们的语感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少年聂耳》一课,当他教学到“聂耳指着短笛恳求说:‘师傅,您笛子吹得太好了,能教教我吗?’”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恳求”一词。老师要求学生给恳求”换一个词,学生依次找出了“要求”“请求”“乞求”三个词。

师:你觉得这几个词语,能够与句子中“恳求”替换吗?

生:可以的。

师:啊?其他同学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齐声):没意见!

老师本想让孩子们通过换词辩析词义,感受聂耳当时迫切地想学吹笛子的心情,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而言,自身平时的语言积累并不多,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要求”“请求”“乞求”与“恳求”是同义词,当然可以换。出现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不能起到辨析的作用,反而让孩子们更糊涂了。

这时,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课堂上创设了一个情境;老师来当木匠师傅,让学生来当小聂耳,老师这样来引导学生——你们谁把聂耳说的那句话,读得让我感动,我就收谁为徒。通过对比朗读,让孩子们在语气上感觉到“恳求”。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孩子们自然读得情真意切。在语气对比朗读中,孩子们感悟到了“恳求”的涵义,更好地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培养了对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三、感情对比朗读,激发语感

感情对比朗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感。学生只有比较文本中不同的情感,才能更深刻地体悟课文的意蕴及情味,进而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分别找到了表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的快乐和现实的痛苦的相关句子,接着,引导孩子们用欢快的语调,朗读描写小女孩幻觉中的美好景象的语句,用低沉的语调,朗读描写小女孩冰冷的现实的语句。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同时降临在这个穷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孩子们入情入境地对比朗读后,感同身受。当孩子们读到 “……这时候,火柴灭了,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时,很多孩子的眼里,不禁闪着泪光。此时,我出示了一道说话练习——“是啊,墙内墙外两个世界呀,墙内( );墙外( )”因为有了之前两种感情对比品读的基础,孩子们有感而发,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说:“……墙内是酒肉飘香,墙外却饥寒交迫,这真是人间惨剧哪!”有的说:“……墙内是朱门酒肉臭,墙外却是路有冻死骨呀!”还有的说:“……墙内的富人们,过着花天酒地、奢靡不堪的生活。墙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忍饥受冻,濒临死亡,这世道,真是太不公平啦!”……

我想,阅读教学通过这样的感情对比品读,在读中激发学生的语感,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军晶,《指向语文要素》[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6

[2]罗才军,《语文问道》[M].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