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及其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1
/ 2

任务驱动 :初中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评价及其启示

李丽君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内初级中学 45485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落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新亮点,已经在许多地区的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备受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当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教师缺乏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意识和具体方法,忽视了文本的社会实用价值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启示;

随着语文评价取向的变革及非连续性文本价值探索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多样化的语料构建学习情境、设置学习任务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近年来全国中考语文试卷中涉及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比重增加,并多采用任务驱动的命题设计。分析近年中考语文试卷,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明显呈现“任务驱动”特征 :在口语交际领域利用非连续文本创设生活交际情境,以指令型任务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能力 ;在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领域引入非连续文本丰富民俗文化情境,以运用型任务引导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代文阅读领域整合非连续文本模拟多元复杂情境,以反思型任务强调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最后总结了对未来命题与教学的启示。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及教学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顾名思义,是一种间断式文本形式,段落之间没有鲜明的逻辑关系,没有常规阅读形式中的段落层次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 图表图画类、文字材料类和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非常鲜明。首先,它选用的文段或图画简洁直观,一幅漫画、一个图表都能成为一段独立的材料; 其次,它的内容贴近生活,文本选取的大多是当今社会上存在争议的一些热门新闻话题,轻易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例如共享单车、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断代等问题; 再次,选用的题材多样,话题既包括动植物类的自然科学、经济历史类的社会科学等说明文文体,又能涵盖一些热点新闻、社会纪实、人物传记等短文本; 最后,这种阅读最典型的特点便是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全面,既有类似于说明文阅读中对材料内容筛选、提取和整合能力的题型,又有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等文本中对分析与评价能力的考察[1]。多年来,阅读文本基本固定在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和小说等形式。有些老师在多年教学中已总结出一套应对各类阅读题型的“固定模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倒像是做数学题一般,按部就班的套用“公式”,这与新课标中希望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的教学初衷相去甚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引用不仅拓展了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的空间,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特别是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语文阅读的生活性,让一个个“书呆子”脱离课本的禁锢,丰富生活的体验感。

二、 任务驱动在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的具体呈现

语文学科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与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选择具有多元性与广泛性的特点,因此,近年来中考的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领域也开始引入非连续文本以丰富试题的民俗文化情境,通过运用型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理解与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例如 2018 年北京卷的古诗文阅读部分,引入两幅中国传统水墨画,丰富了原有的测试情境。设置让学生读古诗、品国画、说理由的任务,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品味两幅图画,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选择最恰当的一幅,并说明理由。又如 2019 年南京卷的“身边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入了“南京美食地图”“非遗小卡片”“牌坊造型笔架”等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使得此民俗文化情境更加有效[2]。第 6 题设置了让学生在理解“牌坊造型笔架”的基础之上介绍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不仅让学生理解材料,更要求将其主要特征迁移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之中。民俗文化类的命题情境通常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图片、画册类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可为此类情境提供更加形象化的信息,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同时,运用型任务的设置又要求学生不得不在简单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去理解、梳理乃至运用这些与传统文化与民俗相关的内容,有利于将抽象化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解与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 任务驱动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带来的启示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评价并不局限于现代文阅读领域,因其实用性、广泛性的特点,各地的中考语文命题者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领域也对非连续文本的评价做了不同的尝试。这种尝试使得测试材料的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这些现象说明材料的多样化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择趋势,这一趋势也有利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来看,多样化的语料更便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策略应用能力 ;从思维发展与提升来看,多样化语料内涵的复杂性更能为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供更大的命题空间。测试内容从“简单的获取信息”转向为“系统的阅读素养”。以往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多侧重考查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图文转化、定位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近年来任务驱动的命题特征则反映出对学生系统的阅读素养的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运用自己从非连续文本材料中得到的信息和阅读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分析任务、化解任务与完成任务。需要较为综合的阅读能力、较强的语言能力与较高的思维品质。这启示未来的命题可能会关注学生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应该具备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需借助这些多样的阅读情境和多样的阅读任务来引领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

重视日常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保证学生“多样化”阅读机会。教师应以教材资源为起点,以课外材料为补充,保证学生多样化阅读的机会。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课文的插画,可以视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从插画中提取相关信息,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3]。例如,《藤野先生》的插图“藤野先生的照片和手迹”。其照片可以与文中藤野先生的外貌相互印衬,其手迹更可以让学生体会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难舍难分之情。同时,树立跨学科合作意识,整合其他学科的文本形式也是增加学生非连续文本阅读的重要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教师应依据教学实践,总结心得体会,并有效整理融入更深层次教学体验,助力学生完成这一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语文模块的学习目标,完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充实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由此,教师可以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关注、运用、组织、实践、评价,这些环节展开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透过研究总结教学时效,提升这一模块综合教学实力。

参考文献:

[1]钱荃,陈沛.任务驱动: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及其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20(6):4.

[2]刘洋.试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强化措施[J].今天,2020(15):1.

[3]章林华.刍议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能力目标——以浙江省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卷中的部分试题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