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 连缀成篇——品析“连缀法”在古诗欣赏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2

穿针引线 连缀成篇——品析“连缀法”在古诗欣赏中的运用

陈雪冰

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海南琼海 571441

摘要: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了千姿百态的文化瑰宝,古诗词就是其中一项。古诗词具备着的独特的韵律之美,文字语言婉约含蓄,传达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节,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开展古诗词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古诗词所具备的留白与跳跃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难度。借助连缀法开展古诗教学,穿针引线,连缀成篇,或许能够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连缀法;运用策略

古诗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文明瑰宝,是中华灿烂文化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诵读古诗,方能品味文化经典;诵读古诗,方能感受人杰地灵;诵读古诗,方能感悟流彩华章。古诗所营造的画面和意境之美,是任何文学载体都无法比拟的存在。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笔者发现,小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们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感悟古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而采用连缀法,帮助学生与古诗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实现双方的友好互动,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

  1. 意象连缀法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灿烂的瑰宝,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产物。古诗的魅力就在于,鲜少有诗人直白的将情感描写出来,而是借助外物,隐晦的传递所思所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助种种意象,表达内心感受[1]。既能够给读者留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又能够提升古诗的美感,保持古诗词的神秘韵味。许多名家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都会利用各种意象,来丰富古诗情趣。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意象,去感悟诗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进一步的去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完成对古诗的鉴赏。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学习和借鉴诗人的写作手法,完成美的熏陶[2]。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就要学会借助不同的意象,穿针引线,让学生们感悟到意象在古诗词之中的妙用,从而掌握古诗里的中心思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比如说,唐朝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独坐敬亭山》,全诗的内容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人之第一句就借助“众鸟”、“孤云”的意象进行并置。在“众鸟高飞尽”这一句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鸟”是一个中心意象[3]。作者紧跟其后,加了一个“飞”字,瞬间让静态的句子变成了动态的景象。“众鸟”这一意象,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森林或者是高山,众多的鸟儿在安静的环境之中欢快歌唱,产生逸趣之感。但是“高”的出现,让读者眼前画面拓展,原来鸟儿已经飞到了天上去,远离自己的视线,知道消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白当时内心的怅惘之情。在“孤云独去闲”这句诗之,“云”和“去”同样形成了复合意象,和鸟儿飞走一般,云朵也逐渐飘走。“顾云”这一意象,更加表达出了李白的孤独。意象连缀,能够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联想,感受李白当时的环境。通过诗句,学生们逐步产生这样一幅画面:或许李白当时正在静坐,欣赏大自然,在欣赏的过程之中,他逐渐看到众鸟和孤云远去,最终只剩下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只寥寥几笔,就将李白的孤单刻画出来。“众鸟”和“孤云”两个意象在诗句之中的妙用,形成反差,更显作者寂寥。既然已经如此孤单,为什么不选择回去呢?语文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下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作者将敬亭山拟人化,将他和敬亭山之间比作感情交流,直观表达了作者对敬亭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通过描写敬亭山的感情,反映出人的无情,从而将作者当时的郁郁不得志、凄凉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通过意象连缀,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品鉴的时候,能够进一步的感悟到作者当时内心的悲凉之情,从而顺利掌握教学目标。

  1. 情感连缀法

人类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物,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在时间悠久的长河之中,人类借助自己的感情,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瑰宝,其中就包括古诗词[4]。任何一首古诗词,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传达着作者当时的心境,需要读者仔细品鉴。所谓情随事迁,人类的心情会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们欣赏古诗词的时候,也要学会抓住古诗词之中,作者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将点滴细节连缀起来,逐步摸索清楚作者当时的心境,从而了解古诗主旨,完成教学目标[5]

比如说,在学习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古诗的第一句,就出现了“涕泪”二字。一般人们流泪,往往是一种悲伤的情感。但是在第二句,又出现了的“喜”这一字眼,联系上下文,就可知道原来是作者在外漂泊多年,倍感坚信,如今听到蓟北收复的消息,顿时眼泪奔涌而出。作者的眼泪,并不是痛苦的眼泪,而是喜极而泣的真实表现。再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脸上丝毫没有忧伤的样子,胡乱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只单单一个“喜”不够,作者还加了“欲狂”两个字,更是凸显了大家的兴奋之情。在后四句之中,作者更是发挥自己的狂想,看着日头照耀,正是放声高歌,痛饮美酒的好时候,趁着春光明媚,要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回家乡。从巴峡穿巫峡,路过襄阳之后,奔向洛阳。这首诗包含着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凝聚着作者浓烈的爱国之情。其中“涕泪”、“喜欲狂”等情感表达,连缀起来,就是一个异乡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一个普通人对于民族的热爱。情感连缀,更能够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短时间之内,了解作者的当时的心境,明确故事主旨,从而掌握学习目标。

又比如在学习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一开头,诗人就用“千锤万凿”阐述了开采石灰的艰难,又用“烈火焚烧”表明了石灰石烧炼的痛苦。但是在结尾之处,诗人却表达了“若等闲”的情绪,即便这么困难,他都视若等闲,从容不迫。这首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歌。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诗人是将自己比喻成了石灰石。“若等闲”这一情感态度,正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不怕考验的精神。紧接着,诗人又用“粉身碎骨”阐述了石灰石变成石灰粉的过程,却表现“全不怕”的精神。到了最后,诗人更是用“清白”强调了自己的态度。通篇强调石灰粉制作过程中的艰难性,与诗人从容不迫的态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展现出诗人崇高的品格和磊落的胸怀。在带领学生们鉴赏这首古诗的时候,要注重将其中的情感进行连缀,通过连缀,更深一步的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学习作者不怕艰苦,不畏艰难,光明磊落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动作连缀法

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同样的,当诗人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们的感情变化,也能够体现在人物的动作之中。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们发现古诗之中人物的动作变化,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掌握诗人的情绪表达。

比如说在学习唐朝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时: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在诗的开头,诗人就用“蓬头”描述幼儿的外貌,反映出了幼儿天真可爱、顽皮幼稚的天性。接着用“学”、“垂纶”这两个动作,交待幼儿正在做的事情。“学”这一个字,表明幼儿初次接触钓鱼,故而表现的小心。保持“侧坐”,用草“映身”,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幼儿,侧做青苔,用绿草掩盖身体学习垂钓的身影,将幼儿的纯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后面的诗句之中,借助“遥招手”这个动作,刻画出幼儿聪明机灵、有谋略的形象。对于路人的问题,幼儿不回答并不是自己没有助人之心,而是通过招手,来阐明自己的态度,原来是害怕“惊”了河边的鱼儿。在这首古诗之中,幼儿的动作描写非常多,通过“学”、“垂纶”、“草映身”、“遥招手”等动作,将一个幼儿纯真烂漫、专注、富含童趣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欣赏古诗的时候,借助动作连缀法,从古诗中主人公的细微动作里面,了解主人公当时的内心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这种情景交融的古诗之中,儿童的童真形象饱含情趣,是值得学习和鉴赏的佳作。

又比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用“举头”、“低头”两个动作,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传递给读者。举起头来,看见窗外悬挂在高空中的明月,接着低下头沉思,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人们表达思乡之情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诗人简单的动作连接,代表了万千异乡人的心情。在带领学生们鉴赏古诗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们思考古诗之中每个动作的深意,想象如果是自己,做这样的动作又代表着什么呢?在经过思考和探究之后,可能会更加明白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掌握古诗的主旨,完成学习目标。动作连缀,是古诗教学之中的重要策略,通过分析动作,能够更好的了解诗人当时的情绪表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语文教师要合理的连缀动作,便于进一步的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结束语: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明中的重要文化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古诗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连缀法,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的理解古诗中的意象表达,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句之中的动作描写,从而把握古诗主旨,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金丹瑜. 连缀法:让课文内容归纳更简单——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顶碗少年》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1):79-80.

[2]程翠萍. 传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 读与写,2021,18(4):106.

[3]张欢. 巧用简笔画感悟古诗境——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用"简笔画"的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15):51-52.

[4]孙玉兰. 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 语文课内外,2021(3):289.

[5]杨煜瑶. 论古诗词类歌曲在中小学普及的意义[J]. 文艺生活,2021(5):70-71.